ag凯发旗舰厅 > 教师教学 > 教学案例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范文8篇-ag凯发旗舰厅

发布时间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差异网的小编为您带来的8篇《问题学生教育案例范文》,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 篇一

问题学生化班主任成长一、“问题学生”案例叙述

【案例1】小雯是一个父母离异的孩子,由年近八十岁的爷爷带着。初一、初二的时候,她爷爷经常生病住院,柔弱的肩膀过早地挑起了沉重的负担。但到了初三,小雯开始早恋,经常夜不归宿、旷课、玩手机等等,成了问题学生。刚开始,我准备耐心的挽救她,但是一次次的谈话并未见到实际的成效,我对她也失去了信心,认为主要不影响其他学生学习,就不去搭理她。这种情况一直僵持着,中考以后,她便没有继续上学,而是在社会上帮别人卖衣服。有一次街上偶然碰到,她满脸愧疚的对我说:“老师,我对不起您,给您添了很多麻烦,没有听您的话。”回想起来,其实该说对不起的人应该是我。在她走上歧途时,我没能制止她,反而是把她向前推了一把。至今,我还深深自责,如果当时我教学经验丰富,以智慧和爱心去转化小雯,可能如今就会看到另一番景象。

【案例2】那一年,我接手九(5)班。一开始就有同事跟我说:“5班有个大姐大――小方。”其实,关于小方的事迹我早已有所耳闻,于是,开学前我就到她家进行家访。家访中,小方就表现出很明显地敌对、抵触的心理。我离开她家时,她对我说:“5班是没有老师管得好的,即使换了所有老师,也不可能改变5班!”她没有想到的是,她的这句话反而激发了我的信心。

此后,她经常与老师唱反调。但是,一次我发现她没有穿内衣,这对于处于发育状态下的女孩子是不合适的,我马上与她进行了长谈,并且告诉她女孩子应该有的行为方式。通过我细心的调教,她开始同意让自己的家长参加家长会,开始注重自身的打扮,同时也不再极端,虽然变化比较微妙,我内心却充满了安慰,这足以说明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九年级第二学期,我们班开始写心理周记,第四周轮到她那个组写,我第一本批阅的就是她的周记,字迹非常清秀,很明显她是用心去写的。她在周记中写道:“老师,我还记得在《成长的足迹》上,你留下的话。当我看完时,我笑了,在那个时候我发现居然还有老师不放弃我。我真的很谢谢你,凭良心说一句,你真的是一个好老师!新学期我只是希望自己不要去打扰别人吧!”我真正地感受到了小方的改变,这让我十分的欣喜。

二、“问题学生”转化措施

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知道每一个学生多少都会存在一些问题,没有问题的学生就不再是学生了。碰到类似小雯和小方这样的“问题学生”,如果此时教师不懂得运用相应的方法对“问题”学生进行转化,那么“问题学生”就会成为未来的“问题青年”,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因而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该善于观察出“问题学生”的根结所在,只有解开根结,才能够与“问题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从而能够达到转化的目的。所以,对于“问题学生”我们不能简单地驱逐,而应该找到合适的教育方法。

1.要全面了解学生,寻找造成“问题”学生问题的原因

“问题”学生各有各的问题。找到“问题学生”的“问题”根源就能够很快地找到解决“问题”学生的教育措施。那么,我们班主任应该通过哪些途径来了解学生,寻找原因呢?在实践中,我通常会通过家校联系来了解学生,寻找原因。

新接手班级的班主任历来重视家访,尤其是到学生家中家访,就是因为家访能深入学生家庭中,及时合理地查找学生存在的问题、问题形成的原因及基本情况。通过家访,我知道了小雯家境的困难――父母离异,与爷爷相依为命。她缺少的是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单亲或离异家庭里的孩子因缺少父母的关爱,孩子内心比较孤独、自卑,不喜欢与人沟通,自尊心强,不肯接受别人的批评,甚至因此性格偏激。通过家访,我知道了小方父母素质不高,而且还有许多不良嗜好,如酗酒,,没时间管教孩子的情况。除了家访,平时班主任要多与家长联系沟通。只要孩子一有好的表现我会立即打电话给家长发喜报。班主任切记:频繁使用打电话让家长到学校来谈话的家校ag凯发旗舰厅的联系方式,不但起不到转化“问题学生”的效果,还会恶化师生关系。

2.用宽容和爱心对待“问题学生”

首先,要给予“问题学生”心灵上的爱抚。“问题学生”之所以有问题,很多情况下是因为他们缺少心理上的关爱,或许父母离异缺少家庭的温暖;或许因为父母教育方法不妥,被父母歧视。总之当他们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他们最需要爱的时刻。因此,班主任这时应该是他们的希望,应当给他们一次重生的机会,更多地去教育、引导和关心他们。

其次,要最大限度地理解、尊重“问题学生”。要善于了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们的内心,要将心比心的为他们着想。“问题学生”不一定是坏学生。在很多人看来是属于思想道德品质的问题,其实是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很多教师,在“问题学生”面前常常站得很高,用很严厉的声音甚至是很刻薄的语言去训斥学生,以为这样可以恐吓住他们,殊不知,中学生的强烈逆反心理,让你这种暴风骤雨式的批评方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越发难以收拾。所以,当我们惯用的方法无法改变学生时,不妨改变一下自己,反其道而行之。对他们宽容以待,关爱有加,学生一定心存感激,自觉承认错误,并试着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其实,“问题学生”更渴望得到老师、家长及同学的肯定和帮助,应给予他们更多的教育、引导和关爱,要走进“问题学生”的内心,用爱温暖那颗受伤的心,软化他们敌意的目光,最大限度地理解、宽容、善待“问题学生”。

3.用“放大镜”发现“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问题”学生找到自信

首先,班主任不要吝啬表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和赞扬,尤其是“问题学生”。他们比优秀学生更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更渴望别人能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肯定。所以班主任要细心观察,在学生不经意的时候表扬学生,努力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不断地加以赏识评价,感化孩子的心灵,使其产生快乐和自信的体验。如对于经常迟到的学生偶尔的一次早到;经常不交作业的学生难得上交的一次作业质量不算差的作业;经常上课睡觉不听课的学生突然的一次举手发言这些小事我都会欣喜若狂,给予及时的表扬。更多时候我还会为他们创造一些受表扬的机会。有时我会偷偷的告诉学生今天上课老师会问什么问题让他提前做好准备,到上课的时候就提问他。有时,我会找学生帮忙做些事情然后在班级里进行表扬。对待“问题学生”班主任更要像母亲为婴儿剔 鱼肉中那细小的鱼刺一样,挑他们心灵中那闪光的星星之火,让其燎原。

其次,班主任要鼓励“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当班主任发现学生对某方面的学习或活动有一定兴趣时,要及时以此作为引导学生的切入点,对他进行疏导,鼓励他继续努力,不断增强他的上进心,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我,显露优势和才华,体验成功。

总之,班主任绝不能歧视“问题学生”,要用爱心去真诚对待每一位“问题学生”,让他们在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中树立起自信和勇气,那就会变成一种无穷无尽的动力,促使“问题学生”与全班同学携手并进,“问题学生”也将会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合格好公民。

参考文献:

\[1\]孟庆荣。如何对待问题学生。安徽文学,2010,(8).

\[2\]王海霞。和谐转化“问题学生”。网络财富,2010,(7).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 篇二

案例2、小胡,男,初三(1)班学生,初中就学于光明学校(私立学校,校风较差)曾学过武术。经常与同学打架造成恶劣影响,学校予以留校察看。从上一学期开始,与同年级的一位女同学关系较密,期末考试排名是班里倒数第二名。

以上两个案例的学生同属于“问题学生”,对于“问题学生”,一直是德育工作中较难解决的一个问题,这是因为“问题学生”的成因较为复杂。“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来自家庭、学校、社会教育中给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单亲家庭增多,父母离异或下岗给家庭带来的经济困难,社会上的游戏网络,“黄灾”泛滥和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等。这些都给未成年人造成心理上的伤害,侵蚀着他们健康肌体。另外,在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手段上也有颇多问题之处。有时忽视了“问题学生”的存在,任其自流,对他们的教育缺乏针对性等。因此,“问题学生” 除了具有一般学生所表现出生理和心理特征外,还具有品德行为偏差,普遍存在厌学情绪,甚至有严重违纪和轻微犯罪的表现。他们对正面教育有着强烈的逆反心理,个性心理特点表现突出,孤僻、易冲动、自暴自弃等。对于案例中的两位同学,本人也跟他们多次交谈过,虽在思想上有所转变,但由于其基础较差在学习上还是没有进步。

本人是任教这两位学生的语文,这两位同学毫无学习兴趣,上课要么是睡觉,要么做其他事。我就在班上鼓励较差的学生,相信他们能跟成绩好的同学比一比到底谁学的好。在那一堂上,小徐不在睡觉了,竖着耳朵在认真听。我提出一个问题时,很多同学都不能回答,我注意到他能低声的小语,我就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马上就说:“小徐,请给出你的结论。”小徐红着脸低声地回答。当时,我在想这家伙打架倒不脸红,叫他回答问题时倒会脸红,这家伙还可以“救”了。于是,我就鼓励他:“你能否说的响亮一点。”他又难为情地大声回答了一遍。他一说完,我就赞赏道:“非常正确!”其他同学愣了一下,课堂里马上响起了热烈地掌声。无独有偶,在(1)班小胡身上也发生了此事。从那堂课之后,我备课时设计一些适合他们题目,每次他们也不会让我失望,经常得到表扬,时常听到学生跟我说:“现在小徐很用功学语文,把资料中的每一个题目做过了。”他们也经常来问题目,在期中考试中,小徐进步到了第10名,小胡进步到了8名。他们名次的提高主要是学习有了兴趣,各科不懂的问题敢于问老师,每天都能来办公室问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深得老师的喜欢。

在考试后,这两位同学对学习一直保持着高涨的兴趣。在期中考试后一个星期,学校召开了家长会。根据两位的家长反映,他们对所犯的错误较为后悔,并想把成绩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一情况,我利用他们对我的信任对他们积极地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地学习态度和培养其良好的学习方法,同时他们也向我保证在下半个学期在其他科目上再有所进步。我想这两位学生能在半个学期里有这么大的转变已是一个奇迹了,这些都是与所有老师们对他们教育的爱心、耐心、信心分不开的。

从小徐、小胡的案例中,我对“问题学生”的转化有几分感慨有几分思考。

1 在思想上要有高层次的认识

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是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看到,能否较好地实现“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能否真正体现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关系到改革发展的大局和社会综合治理的成果能否得到巩固。我们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和思考这一问题,才能不断克服“问题学生”教育转化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增强做好此项工作的自觉性,勇敢地担当起对“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历史责任。

2 爱心是赢得学生信任的根本

在探索“问题学生”教育转化规律时,我们发现缺少爱是“问题学生”产生失落的普遍原因之一。帮助他们找回失去的爱,是实现教育转化的重要前提。人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体现爱的教育中,班主任、教师处处要为人师表,以良好的师德和人格力量去影响学生。为使学生不再度受到伤害,班主任对学生不能有过激语言,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有的只能是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心和爱护。教师们要视学生的困难为自己的困难。正是靠这种真挚的爱,正是靠这种爱的教育,才能架起了一座座师生间感情沟通的桥梁。由于我与任教的两个班级的学生关系较为亲密,在大多数学生心理把我看成是他们的朋友,因此他们比较用功学习。小徐和小胡的转化,与我和老师们关心他们,没有歧视他们是有很大的关系的。

3 培养自尊心是“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关键

调查分析发现,“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是自尊心受到伤害。帮助他们找回自尊,是一门科学,也是一件艰苦细致的工作。教育中,我们突出强调的是,教师要用人格的力量去启迪学生的心灵,自觉做到尊重学生的人格。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出现的每一个问题能够给予客观的评价。无论是批评,还是表扬都应注意场合,讲究方法。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回避他们的过去,激励他们重新开始。在案例中,两位同学的进步,正是因为我抓住了他们表现最好时刻展示给全班同学,帮他们找回了自尊。

4 严格管理是“问题学生”教育转化的关键环节

“问题学生”所表现出的不良行为不是哪一天形成的,它经历了一个量的积累和演变过程。于是,在教育转化过程中,一方面注意从具体抓起,从点滴做起,按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原则,又在一些细微之处提出更加明确、更加具体的要求,建立了班级各项管理制度,实行严格的管理。另一方面不急于求成,不怕他们违规违纪,允许出现反复,采取积极引导,循序渐进的办法进行管理,使学生能够有一个自我感悟、自我教育的空间。对小徐和小胡,只要他们犯了错误,我就会找他们谈心,时常去问问每天的作业是否都交了,或者是上课是否都能听懂,或者是近段时间有什么烦恼等等。

5 培育学习上的兴奋点

“问题学生”另一个特点,就是来自学习上的障碍。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存在厌学情绪,对学习有强烈的逆反心理。有的同学说,只要不让我学习,让我干什么都行。多数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时,就明确提出是让孩子把九年义务教育混完,没抱希望。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采用适当降低教学难度,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对文化课程的教学用补一点、教一点、争取落实一点的办法,对少数学习基础好一点的学生开点小灶,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

6 激活“问题学生”进取心

“问题学生”中的不少人在原学校被视为“火星子”,不被老师所看好,会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自尊、自爱、自护心理受到严重挫伤。那么,他们究竟有没有进去心,回答是肯定的。如何重新点燃他们奋发向上的火花,班级要通过大量的思想工作和教育活动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在许多事务中,我对案例中的两位同学采取的方法是多给表扬,少给批评,挖掘其闪光点。这样,他们无论思想品质学习行为都有大的进步。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 篇三

关键词:“问题学生”;爱心;耐心;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1;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07-01

问题学生一般是指在学习、行为、心理等任何一方面偏离常态,存在严重问题的学生。这些学生多数学习基础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敏感、多疑、自卑,如何转化“问题学生”是教师们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问题学生”主要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学习类问题学生、一种是行为类问题学生、一种是心理类问题学生。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来研究如何转化行为类“问题学生”。

一、案例描述

(1)案例一:小l是一个有着“狂躁症”的“问题学生”。刚开学没多久,他就把一个非常乖巧的女同学打哭了。在老师处理的过程中,小l一言不发,既不为自己辩解,也不肯承认错误,还一副恶狠狠的样子。老师尝试着降低自己的姿态,俯下身去,摸摸他的头,跟他谈心。虽然最后也没能让他开口,但是他的态度有所缓和,不再那么敌视了。一般情况下,“问题学生”背后应该有个问题家庭。但经过与小l母亲的交流,发现小l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有着体面的工作,对小l的学习也很关心。他们也很惊讶,为什么儿子会有这样怪异的性格。为此,他们还专门带小l去医院检查,找心理医生,结果都证明小l是一个很正常的孩子。

案例二:“老师,出大事了,小l和小j打起来了”,几个同学急匆匆跑来向老师汇报。当老师走进教室,看到小l正举着一只鞋,而小j躲藏在门后。老师大声说道:“住手,把鞋子放下……”话还没有说完,小l手中的鞋已经飞向小j。小j是全班最高的一个男孩子,而小l恰恰是班里最矮的w生,老师很疑惑一个大高个怎么会被一个小矮个欺负。“老师,我已经忍了很久了,他欺负我已经不是一次两次的了,这次我实在忍无可忍了。”小j一边说着,一边用双手上下摆动,不停地调节自己的呼吸,试图让自己平静下来。其实老师心里知道小j是无辜的,虽然他长得人高马大,但是一个老实的孩子。在这之前,老师处理过几次小l打人事件,每次都没有正面责罚他,而是给他更多的宽容。这次老师跟小l发了很大的火,告诉他,人都有一个忍耐的限度,包括老师和小j都是这样,有不开心的事可以说出来让老师帮助解决,不能用欺负其他同学的方式发泄。苏霍姆林斯基讲过,“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一直以来,对他关爱、包容的老师也生气了,小l感觉到了,这次他竟然主动承认了错误,并表示他会改正。

案例三:某天课间,班长小x和几位女生在一起聊天。小l想从她们中间穿过,小声说了句“让一让”,而几位女生并没有听到,小l认为她们是故意不让的,于是就用蛮力强行通过,结果把小x伤到了。小x很生气,要打电话告诉父母,让父母找校长处理,她认为班主任老师一直偏袒小l。知道了事情详细经过后,老师做通了小x的思想工作,让她知道,老师并不是袒护小l,而是给予小l更多的爱心和宽容,并希望小x能跟老师一起帮助他。

二、案例分析

小l,个性孤僻、易冲动,一有不开心、不顺意的事就会把气撒在无辜的同学身上,要么就生闷气砸桌子,要么不停地撕纸片,撒在其他同学身上或地上。时间久了,老师发现小l有些自卑,有些男孩子的活动他不愿参加。他嫌自己个头小,他想当然地认为同学们不愿意和他玩,他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愿向别人说出心事。找到小l的症结后,老师尽量说服其他男同学主动邀请小l一起玩耍。每当他犯错误时,老师不是严厉批评他,而是劝服受伤的孩子原谅他,以最大的宽容心去帮助小l。经过两年的努力,小l心中的寒冰终于被捂化,改变了之前的自卑,慢慢地能跟同学友好相处,小l的母亲曾多次打过电话来感谢老师对他的爱和宽容。小l是这些年转化“问题学生”中比较成功的一个,正是老师对他的爱和宽容,使他从低谷中走出来。在转化的过程中,老师主要做了以下两点:首先,用爱心融化寒冰。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到达心灵深处。其次,用坚韧耐心,感化学生。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教师在转化“问题学生”时,要有一定的耐心,耐心地倾听,耐心地沟通与交流,给他们多一点改正的机会,宽容、善待他们,持之以恒。春天播下种子,秋天必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三、结束语

总之,“问题学生”的转化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的,它是一个长期反复的工程。教育学生要用真诚的爱心去换学生的暖心,给“问题学生”多一点爱心,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心灵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用发自内心最真挚的爱去融化“问题学生”心中的寒冰,用爱心去愈合“问题学生”心灵的创伤,用真诚换来他们的信任。

参考文献:

[1]刘丽娟,张泽民,袁苗。教育公平发展背景下“希望教育”促进问题学生转化[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11).

[2]杨燕萍。“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探析――以s学生为个案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04).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 篇四

【关键词】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发展

进入21世纪的十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家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于人才,重视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早期教育的问题。广大家长已经不再是仅仅要求孩子在幼儿园中得到全面的照顾,而是迫切希望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

在新的幼儿教育要求下,我们的幼儿教育者要不断地创新幼儿教育的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能力,正确认识教育案例并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是一条最直接、最科学的途径。

一、教育案例发展及认识

案例和案例研究是个泊来品,最早被运用于哈佛法学院,后来依次被运用于哈佛医学院、商学院和教育学院。20世纪初,案例研究思想就已经使西方的教师教育得益匪浅。跨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案例的价值已经愈来愈为我们所认识,案例及案例研究已经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于案例的定义,各国学者对其的理解各不相同,劳伦斯将案例定义为一个复杂情景的记录;汉森则愿意把案例说成是对真实事件的描写,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论,且富有启发性;理查特却认为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的故事。我国学者顾泠沅认为,“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问题的教学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1]综合各家之言,现阶段大家比较公认的教育案例的定义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以用三个词语可以来简单归纳教育案例:事件、故事与描述。针对以上定义,我们来具体讲一讲一个教育案例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1、真实性:教育案例讲述的是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表现的是真实事件的重要的实践意义,绝不可以是杜撰出来的虚假的事件。

2、故事性:教育案例重新关注教师自己的亲身经历,不仅把自己摆进去,也要把幼儿摆进去,而且把写作的对象从知识事件转换为人的事件,是人与知识打交道或人与人打交道时发生的某个故事。

3、价值性:教育案例描述的故事内蕴丰富,具有教育研究价值。一个案例,无论其事件的大小,都应当蕴涵丰富,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论,给人许多十分有益的启示。[2]

因此,只有具备了以上三个特点的教育案例,才是一个合格的教育案例,只有理解了什么是合格的教育案例,才能真正地通过教育案例的研究得到促进教学的效果。

二、教育案例研究的认识

教育案例研究,是指教师把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事件以案例的形式予以呈现,通过分析、研究、探讨的一系列思维加工过程,促成问题的解决和成功经验分享的研究方法。具体而言,就是教师以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幼儿教育、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内容,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进行全面、深人、细致的分析研究,形成含有问题及问题解决方法的案例,再通过研究及探讨,获得教育的新经验,概括教育的新方法,启迪教育的新思想,提升教育的新理念。教育案例研究的实质是对教育事件现象的解释,是对已有教育实践的理性开掘和理论解释。

同样的,针对教育案例研究的理解,教育案例研究也具有几个重要的特点:

1、案例研究是质化研究的一种方法,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而是带着研究问题,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再上升到理论,从中寻找带有一般性的教育规律。

2、案例研究强调在自然情境中收集第一手资料,完全体现研究的开放性。这就要求研究者走向田野,走入活动和课堂,走近教师和幼儿,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访谈交流等,了解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发生、产生了什么后果以及当事人对此的感受和看法,并且在甄别和筛选资料时,要做到客观、中立、真实地再现事实,不能有某种期待和偏向。

3、对资料的分析以归纳法为主。案例研究要求研究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收集各方面的资料,而事前并不考虑哪些资料是重要的、哪些资料是无关紧要的、哪些资料将是研究假设的佐证等问题,研究的结论是随资料的收集而逐步明朗化的。案例研究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动态过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逐步归纳概括出一般概念,从而获得对研究现象的深刻认识,并从中建构理论。[3]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说,案例研究是自然的,它是真实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思维研究相结合的结果,可以用于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通过观察与反思、合作与交流,以求调整与改进现有的教育教学行为,对教师的时间做出指导;案例研究是开放的,案例提供的是真实事件,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析结果,在相同的背景下因为参与者的着重点不同可以做出不同的分析,就是说允许每一个人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解释有其独到的见解。

三、教育案例研究的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开展的意义

基于目前社会对幼儿教育要求不断提升的形势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幼儿教师开展教育案例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一方面,现阶段,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的新的发展要求,给广大幼儿教师提出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它需要教师进行角色转型,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研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调整认知与能力结构、提高分析与解决日常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来说,在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达到一定基础后,实践性知识对于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研究和训练才能拥有。具体地说,教师进行教育案例研究有以下作用:

1、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于在教学过程所产生的教学方法,可以做到及时的记录和整理,时间一长,那么则为案例分析积累了很多好的素材;同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能及时记录,提出自己的见解,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这些见解和方法则是我们常常无法利用的隐性知识,如此则促进了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2、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更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案例研究可以促使教师对平时工作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做有意识地探索,及时梳理出工作中的问题并加以澄清。这样的方式无论是对自己今后开展工作还是对其他老师判断工作的重、难点都有极大的帮助。

3、通过案例研究,教师间可以加强沟通,彼此帮助,分享经验,共同发展;并且有利于幼儿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之中。通过交流,教师一方面能从案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以便不断改进,另一方面,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获取更多的直面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经验。

4、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观察能力,更易于寻找到基于自己实践之上的理论假设,还可能总结出一些新的教育理论。另外,教师的教育案例可以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宝贵资料,为理论到实践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可以避免目前理论界关于教育研究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进而可以克服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利于幼儿教育的整体发展。

5、案例研究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得教师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自我探索的学习能力的同时,他们培养了更坚定的意志以及更强的求知欲,这样他们将可以萌发出更多的想法,达到案例的不断创新,而这一点,将帮助教师突破瓶颈通向教师专业发展更高的境界。[4-5]

总之,每一个幼儿园教师都应当明确教育案例研究对于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价值,切忌为写而写,更不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总之,只有认真开展教育案例研究工作,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才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满足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要求。

四、如何开展教育案例研究

在充分的理解了教育案例与教育案例研究的定义,并且能充分的认识到教育案例的价值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能够很好地完成教育案例研究。

(一)、教育案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把教学过程中真实发生的情景和处理后所受到的效果如实记录下来,构成案例的主题、背景及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最终形成教育案例。总的来说,教育案例研究的撰写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该阶段要求研究者了解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当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自己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相关的调研以及老师之间的研讨初步确定案例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和案例的体例、类型、结构等。

2、收集材料阶段收集充分的案例材料是教育案例研究的基础,在做好了相关的前期准备工作后,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访谈、调察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来捕捉最真实的案例材料。

3、分析研究阶段该阶段要求研究者围绕案例材料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它可以是教师个体对案例材料的反思,也可以采用集体讨论(如教研活动)的方法共同研究。研究时尤其要注意对教育活动作整体的考察和深层次的分析,以对资料进行理性的分析,从中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理论分析阶段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展开:一是主观--客观分析,从主客观两方面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二是现状--过程--背景分析,从现状分析追溯其形成发展过程,并讨论过程和现状的动态的因果关系,进一步分析过程发生的背景因素,从而挖掘出收集材料的真正价值。必要时案例研究还可以进行文献分析,即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中找到支持自己案例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增强案例分析的说服力。该阶段最好采用集体研讨的方式,以求能形成一份有价值的案例。[5-6]

4、形成案例阶段。在对案例作多角度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可按一定的结构进行表达,形成教育案例。

(二)、教育案例撰写的基本要素一般由主题、背景、案例问题、情境与细节描述、教育结果以及思考与讨论六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要点包括:[7]

1、主题:本案例的核心,到底想反映什么问题,应该从最有收获及能引人思考的角度确定主题。

2、背景:案例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情况,如也可描述存在哪些问题以及研究方法。

3、案例问题:是指能够阐述案例的主题,揭示困惑,链接有关理论,启发读者的反思的问题。

4、情境与细节描述:环绕主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剪裁情节,有针对性地描写特定的内容,把能突出问题的细节写清楚,做到引人思考。描述的形式可以是真实教育及生活过程中的对话,也可以是一个引人思考的故事。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教师曾经面对的问题及真实的教学经验,总之要保证案例描述能够围绕主题并凸显出问题的关键。

5、教育结果:教育措施的课堂效果,包括幼儿的和自己的感受等。

6、思考与讨论:主要是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分析解读,回归到教育基础理论层面,是教育案例研究成败的关键。

在具体撰写教育案例时,其结构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事实描述 点评”、“全程描述 反思"”、“问题 描述 点评”等。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必须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求真务实、小中见大”。需要指出的是,案例研究从发现研究问题到解释研究的发现,并不是那么步骤分明、循序渐进的,而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其研究步骤可非常操作化地表述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拟定计划--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批判与修正--试行与检验--搜集资料……撰写案例研究报告。

五、教育案例研究与幼儿教育发展

在幼儿素质教育日益得到大家的重视的背景下,在社会对幼儿教育提出更高的期望时,我们幼儿教育发展应当着重于幼儿生长发育的年龄特征,着重于家庭和社会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影响,然而这些正是我们幼儿教育的空缺所在,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能达到社会对幼儿教育以及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期望,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并且重视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对于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水平的提升以及幼儿教育的发展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认真的开展教育案例研究,以求提高教育案例研究的实效。

要提高教育案例研究的实效,我们每一名一线教师在案例材料的收集以及更好的教育理念的提炼上具有更好的环境,因此我们一线幼儿教师就应当利用这一条件,更好的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努力理解教育案例及案例分析,按照案例分析的要求来认真挖掘出教育过程中对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有促进的案例,完成研究,以提炼出更多的教育理论及方式方法。

希望每一个一线教育者能够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教育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思辩能力,善于在实际工作中捕捉各种有效信息、获取案例素材,并从素材中发现问题并把握问题的实质。其次,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只有联系教育理论对发现问题不断进行思辩和探讨,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相信大家在重视案例分析并且努力提升个人的洞察思辨力及教育理论素养后,对于幼儿教育的发展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守龙。走向教育案例研究_兼论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教育科研[z].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2]顾明娟。浅谈教育案例和教育案例的研究[z].教育理论。2011

[3]黄娟娟。教育案例与案例研究_案例教学[z].学前教育研究。2003

[4]唐协辉。教育案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z].教师之友。2005

[5]洪飞。教育案例研究_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z].革新实践。2004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 篇五

一、“问题学生”产生的原因

1 经济的迅猛发展,对学生家庭的两极分化产生了影响。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生活压力都在大大增加。家庭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了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恶化,导致家长大量精力都用在改善和发展家庭经济上,从而疏忽了对子女的教育。家庭经济的恶化,同时也直接制约了家庭对教育的投资,从而对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2 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在影响学生思想形态的形成。社会在不断进步的同时,社会上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在侵蚀学生幼稚的头颅。这些不良因素也往往成了学生不良行为形成的诱因。

3 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学生父母60%左右是当地“村改居”的农民,他们绝大部分思想观念还停留在“农民”意识,尚未进入“居民”意识,普遍忽视对子女的家庭教育,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把子女送到学校,学校就应该把子女教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认为教育和家庭、父母无关,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出现“问题学生”;另外40%左右是外来务工人员,原来把孩子留守在家要么有爷爷奶奶抚养,要么托付外公外婆代养,有的甚至托付其他亲戚朋友看管,来泉州接受中小学教育后,由于父母都忙于打工,普遍疏忽对子女教育,给孩子“问题”的形成提供了契机,从而加大了教育的难度。所以在现阶段的中学教育中,我们必须加大对城乡结合部“问题学生”案例的研究力度,探寻“问题学生”形成原因,从而提出矫正学生问题的对策。

二、“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案例分析及对策

1 案例基本情况

孩子基本情况:学生陈某,男,15岁。

孩子基本问题:该生智力正常,注意力涣散,自我控制力较弱,刚入学时,上课喜欢表现自己,但上课又经常开玩笑,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成绩下降后,上课总是昏昏欲睡,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不能自觉承担责任。虚荣心强,出现问题的时候,总是要求父母来替自己解决。喜欢交朋友又不会关心别人,当同学都不与他一起玩时,就到社会上去寻求所谓的朋友。学习成绩不好,语数英三科总成绩加起来不上100分。既依赖父母又不喜欢父母过问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父母多次耐心教育均无效果。

家长基本情况:他们是从四川来泉工作的。父亲在泉州从事基建工作,经常在外面奔波,母亲在本地一家工厂打工,经常加班,父母双方工作都比较忙。

家庭基本情况:父母的文化程度一般,平时工作都很忙,对孩子无法顾及,物质方面也无法给予孩子充分的满足,对孩子未能进行有效教育和指导,更多的是表现出对孩子的所谓“棍棒教育”。

2 查找造成“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原因

母亲为了工作对他照顾不周,很少有时间和孩子沟通,使孩子每天中午都在网吧度过。于是学会了撒谎、强词夺理。生活条件一般,又比较自我封闭,自我感觉不好,形成一种消极心理。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人成才,陈某的父母也不例外,他们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是平时无法正常教育子女。平时教育多棍棒教育为主,以此强迫孩子好好学习。长期在棍棒教育下的陈某,心理和行为上都比较叛逆,经常与社会上的青年混在一起,经常很晚回家甚至发展到夜不归宿。当其父母不能接受陈某的这一种行为的时候,就更加粗暴地打骂。

3 提出解决家庭育人环境的主要措施、实施步骤

第一步:定期家访。根据家庭情况和家长谈心,正确指导家长在各方面给予孩子科学、合理地教育。要求家长要加强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只有系统地学习家庭教育的知识,才能明白家庭教育的内容是对孩子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其核心是对孩子进行健全人格教育,而不是纯粹的初放式教育。

第二步:要求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认识,调整心态。在学习上只要自己努力就行,成绩低一点也没关系,只要一天进步一点,就能逐步迎头赶上。改善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融入到整个集体中。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力争赶上。

第三步:父母平时多花点时间与该生谈心,打消其心中的各种畏难逃避情绪,提出适合该生实际的各项要求,要求其根据要求努力学习,培养责任感。

第四步:要求家长合理解决孩子的午休问题,严格控制孩子的作息时间。平时多注意给孩子加强营养,增进父子之间的情感。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发现问题应该及时地提出来,不能简单的“棍棒教育”。

第五步:帮助学生正确合理地选择自己的课余生活,禁止孩子上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教会学生正确择友,远离损友。

4 指导成果

学生方面:目前可以安心在班级上课,基本上能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与社会上的无业青年已断绝来往。

家长方面:能较好地反思自己家庭教育方式,对造成孩子不良行为的家庭初放式教育的危害有了较深的认识。能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承担教育子女的责任。

三、结论和反思

大家都知道,一个良好的教育对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家庭则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孩子在家庭中受到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今后学校教育的方向和结果。父母的思想水准、文化水平、生活态度、处世方式可以说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今后成长。这种现象在基础教育界已经成了不争的事实。但是在众多的学生家长当中忽视自身行为对孩子的影响、轻视教育的现象还大有人在。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 篇六

1.1德育课程教学案例的概念。所谓教学课程案例,其实是对于实际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情况进行预设,通过真实情境的展示来反映整个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课程教学案例设计是对于教学整体动态的把握,其中包含着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一些疑难情景进行真实独特的还原展示;此外,设计的德育课程教学案例一定要是真实、典型的案例,通过案例可以让学生产生许多感悟或者启示,在此要突出案例教学的真实性要求,德育课程教学案例设计展示的是一些真实发生的事件,还原疑难情景,创设真实发生的实践情况。[1]

1.2德育课程教学案例设计思路。在德育课程的教学案例设计中,设计者要通过对于教学案例标题、背景、问题、过程以及结果进行反复思考,最终设计出最佳的案例。

1.2.1教学案例标题、背景以及问题设计。教学案例的标题设计过程中,一般可以选取此案例中较为突出的事件来做代表,或者可以纵观整个事件,提炼出事件主题来拟题。在事件分析过程中,要首先向学生说明案例真实发生时的背景情况,包括当时的时间、人物、地点等,介绍事件的缘起,并大致分析案例中的事件、地点、人物各自有着怎样的特点,重点在于说明此案例发生是否与一些外在原因有关。在设计问题方面,案例应当具体鲜明的呈现出问题的缘起、问题具体是什么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等。案例中的问题应当阐明主题,并且要在德育课程教育中“以生为主”的生本教育方式,注重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并试着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分析问题来进一步明确课程案例教学的目的所在,全面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

1.2.2教学案例过程以结果分析。在课程设计中发现问题所在之后,如何合理有效的解决问题就是重中之重。在教学案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详细的向学生们介绍学习内容,突出对于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其中的一些疑难情景进行深度剖析,同时也要展现出德育措施具体的实施结果,根据教师与学生不同的体会与反应进一步总结分析。[2]切不可想当然的解决问题,德育课程除了课程教学,更重要的是对与学生心理认知程度、动脑思考程度的一个提升。德育课程教学工作者可以对学生以问卷的方式进行教学方式的反馈,从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有没有彻底被解决;一些案例能不能真正的关注学生所需;学生是不是对于课程安排可以有效的消化吸收等。

2.技工学校德育课程学情分析

2.1德育课程授课对象分析。德育课程面对的学生涉及专业广泛,学生表现也不尽相同。一些学生因为对于德育课程认识不足,所以较为缺乏信心,更有甚者认为技工学校旨在学习技能,而忽视对于这门课的学习;另外一些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差,对德育课程教学中产生厌学的情绪;一些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缺乏艰苦创业的精神,对于物质享受追求较高,相对来说做事情吃苦能力较弱,缺乏恒心与毅力;还有一部分学生自律能力弱,对学校的管理制度明知故犯。

2.2德育课教学内容分折。技工学校的与课程的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入学时间等情况,大致分为三部分:以“思想品德教育”为主的第一册德育教材;以“经济政治与社会常识教育”为主的第二册德育教材以及以“职业道德与就业教育”为主的第三册德育教材。大致来讲这些教材的内容都是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职业道德、树立优秀的思想品德以及社会、经济以及政治方面的整体素养,对学生的价值观、职业观都有着完善的作用。[3]

3.德育课程教学案例示范

3.1以教师为主导讲授案例。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授案例对教师提了更高一层次的要求。在教师设计案例的时候就要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把握,从而设计出与教学案例实际相符的案例。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者,分析讲授整个案例内容。通过教师自主的准备,在课堂上向学生们讲授这个案例,可以使得学生们树立起“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最根本在于集体主义原则”的理念,从而对职业道德规范理解更加透彻。

3.2互动交流式教学案例。“生本”的教学方式与以往截然不同,教师要致力于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与学生交互式的学习教学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知识的趣味以及厚实;另一方面,老师上课的时候与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则是影响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环,技工学校德育课程教学要灵活的利用这种交互交流式教学,激发学生潜能,增加其对知识的掌握。

4小结

德育教学课程案例,其实是通过对实际教学过程所产生的情况进行预设,通过真实情境来反映整个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课程教学案例设计是对于教学整体动态的把握,其中包含着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方法,对于一些疑难情景进行真实独特的还原展示。教师应当明确德育课程所面对的学生基本情况以及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在德育课程的教学案例设计中,通过对于教学案例标题、背景、问题、过程以及结果的反复思考,设计出最佳的案例,促进技工学校学生产生对德育课程的积极兴趣,并提高其整体思想道德素养。

作者:孙锦媛 单位:太原市高级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 篇七

一、悦纳孩子,不把“问题学生”丢在路上。

面对这样特殊的问题学生,我首先端正态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用宽容、平和的态度接纳他,不仅把他当作自己的学生,还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一如既往地关心他、鼓励他、辅导他。我认为这一点很重要,若心存抗拒、讨厌,自然就会放弃。因此我用爱的雨露浸润他的心田,想方设法地转变他落后的局面,让他认识自我,更好地融入到班集体。

二、究其成因,对症下药。

1.欠缺良好的家庭教育,没有养成良好的习惯。

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懒惰任性,学会攻击他人的,归根到底是自孩子年幼起父母的教育方法不正确。学龄前的王×因父母工作忙,由奶奶带大,因为王×是唯一的孙子,所以特别娇宠,孩子一哭闹,奶奶就张慌失措,想尽办法满足其愿望和要求,若无法满足,他就闹个不停或做出报复的行为,如,乱撒尿等,过分的迁就养成了孩子任性的习惯。父母不在身边,学前教育更不用说,良好的习惯没有养成。因此,他不会与人交往、自理能力差、做事马虎懒惰、贪玩好动、没有学习兴趣。

2.好动贪玩、注意力分散、没有学习兴趣,是厌学的主要原因。

由于长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也没有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所以王×上课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桌上的一支笔、一把尺子,甚至自己的手指都能玩上一节课。对上课的内容不感兴趣。加之过去很少受到教师的关注,因此课后不想做作业,也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甚至考试交白卷,学习成绩很差。

三、用爱去感化、用心去交流、用理去引导,一如既往地给予鼓励与关怀。

1.营造一个平等、友爱、和谐的集体氛围

要让学生认识到王×是班里不可缺少的一分子,我们不能歧视他、嘲笑他、欺负他。他有困难应主动给予帮助,他有进步应为之高兴,乐意与他交朋友。在班里时常发生王果与男同学争执打闹的情景,每次我都会教育学生谅解他、宽容他,这样不仅消除了他的自卑心理,还令他开开心心地融入这个集体。同时还经常教育他:“要想同学爱你,你首先要爱同学、爱集体,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理会他人的感受,做事之前想想是否伤害了同学。”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肩负起教育家长的责任,多与家长沟通交流。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深远,父母不当的教育方法只会令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因而通过与家长沟通交流,纠正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树立其科学的教育观。在沟通的过程中,我把家长当作自己的朋友,放下教师的架子,交谈的口吻不是命令,而是建议、商量与鼓励,常与家长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见家长不是投诉,而是及时反映孩子的动态,既报忧又报喜,让家长知道孩子的进步,树立其教好孩子的信心。过去王果的家长对学校、老师存有偏见,总认为老师歧视和放弃他的孩子,经常迁怒于学校、老师、同学。经过一年多的沟通,家长改变了态度,也得到了正确的认识。

3.从小事抓起,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小事情折射着大问题,在教育工作中应该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把学生出现的点滴错误扼杀在萌芽状态,而不要让它滋生蔓延。针对王果任性、行为习惯差的问题,我从小事抓起,持之以恒地对孩子的无理要求和不良行为予以严拒和批评,加强孩子的自控力。为他创造自控的情景,让他确立目标并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奖励,从内心的感受到自立和理智的成长喜悦。例如,为了培养他良好的卫生习惯和自理能力,我要求和督促他每天放学后收拾抽屉和书包,不能在教室随便摆放自己的东西,不允许乱扔纸屑,见到纸屑杂物马上捡起,每天要把座位周围的卫生搞好。课间不允许坐楼梯、坐地、乱吐口水,还每天坚持晨检。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已初步形成习惯,个人卫生也好多了,自理能力也强多了。

四、案例反思

问题学生教育案例 篇八

主题式案例教学逐渐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青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教师要想用好主题式案例教学,必须把握好“五度”取向,即主题选定的适切度、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问题设置的开放度、师生互动的倾心度和教学活动的效度,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主题式案例教学的作用,有效完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

关键词: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主题式案例教学;“五度”取向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成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不同于高校中的其他公共课和专业课,因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使其具有更强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为了更好地落实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目标,主题式案例教学越来越受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青睐。主题式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要求,编写以某一主题贯穿课堂教学始终的案例并作为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和研讨,从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建构意义的一种教学方法。[1]主题式案例教学所具有的情境性和形象性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愈加的生活化和实用化,更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可。因此,主题式案例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然而要想充分发挥主题式案例教学的作用,必须把握其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的“五度”取向。

一、主题选定的适切度

(一)正视存在的问题,走出主题选定的误区

主题式案例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选定主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关于主题的选定一直存在着来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自上而下的“自命题”式的误区。有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按照自己的主观臆想来选定主题,有些教师高举“经验丰富”的大旗,全靠自己的所谓“主观经验”来选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题,甚至还有教师完全以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点来确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题,完全忽视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心理发展的实际需求。可想而知,通过这些完全来自教师的“自命题式”的主题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无法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应然目标。

(二)宏观上定方向,微观上选主题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主题式案例教学要真正走出“自命题”式的误区,主题选定需要把握好适切度,即主题的选定既要适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发展特点,又要切实满足大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教师要真正做到主题的适切,可以通过心理普查、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大学生的实际心理需求。众所周知,大学生在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而问题本身就意味着一种选择。有选择就可能会有迷茫和困惑,如大一学生的心理适应问题,大三或大四学生的择业心理问题,且不管是适应问题还是择业问题,都只是宏观层面上的。如果心理健康教育课中主题的选定只从宏观上泛泛而谈,不关注不同群体学生的微观需求,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无法扎根到细处,落到实处,其结果最终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处在“高高在上”的位置和被“束之高阁”的境地。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微观指的是主题选定的内容上,而不是数量上,更不是大学生群体的人数上的。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既要在宏观上定准方向,更要在微观上选好主题。

二、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

(一)积极:案例选取的应然取向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然而,纵观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主题式案例教学中选取案例的关键词往往是“问题大学生”“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等消极词汇,甚至有教师在呈现教学案例时的引导语也已经高度模式化,脱口而出的就是“来看这样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很多教师已经将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成了“心理问题呈现课”或“心理疾病诊断课”,也难怪有大学生抱怨“上完心理健康教育课感觉整个人都不好了”。如果学生每次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都被“问题”“障碍”“疾病”等消极词汇所包围和浸润,其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样的“消极”取向的课堂教学显然是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目标背道而驰的。当代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积极心理学矛头直指传统的“消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2](p2)为了更好地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目标,“积极”应为成为案例选取的主导词汇。

(二)积极案例:引领学生的积极发展

《教育部、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体验活动、行为训练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积极发展的无限潜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也应充分认识到大学生群体所具有的积极特质,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教师坚持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就是要在课堂上增强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营造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氛围和环境,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积极主动发展的无限潜力。当然,坚持案例选取的积极向度并不意味着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就要完全抛弃对心理问题的阐释。大学生作为发展的主体依然很有必要了解个体发展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惑,只是问题和困惑不应再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主旋律。如果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真得了解到自己可能存在某方面的心理问题的话,可以向校内或校外的专业心理咨询与辅导机构寻求帮助。

三、问题设置的开放度

在主题式案例教学中,随案例呈现的是教师设置的一系列问题。在主题式案例教学中,如果说科学选编案例是前提,那么恰当科学地设计问题就成了重中之重,是主题式案例教学的关键环节,不可或缺、不容忽视。[3]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要实现问题与主题式案例的无缝衔接和有效搭配,问题设置应当具有一定的开放度,使问题能真正的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参与。用问题引导学生走进案例,用问题启迪学生思考案例,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实现对教学案例的总结和升华。

(一)通过开放的问题体现对学生的有效引导

问题设置的开放度影响到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同一个案例,如果从不同角度分析,可能会带给人截然不同的信息。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开放的问题引导学生沿着教师预设的心理通道走进案例,帮助学生实现对案例的深入解读,完成对案例的剖析,领悟案例呈现的意义。如,在“情绪的调控”主题中,笔者曾设置过这样一个案例,案例的大意是一位女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产生诸多复杂的情绪和压力,面对自身产生的各种不良情绪,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不断实现对自身情绪的调节与控制,凭借不屈的意志,最终实现自己的理想,考入高一级学府继续深造,在个人发展上由量变达到了一个新的质变。针对这一案例,可以有不同的解读,就其涉及到的心理活动来说,既有情绪也有意志。人的情绪和意志本身就具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很有必要设置相应的问题来有效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对案例进行解读。当然,问题也必须具有开放性才能真正达到引发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比如,针对这一案例,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案例中的学生都有哪些不同的情绪表现?为什么会有这些情绪出现?”“案例中的学生使用了哪些方法来调控自己的情绪?谈谈你对这些情绪调控方法的认识。”“你还能想到哪些情绪调控的方法?”

(二)通过开放的问题实现对案例的高效使用

在分析案例的基础上,为了使教学案例的作用最大化和最优化,教师可以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在弄懂案例所阐释的显性价值的基础上,探究教学案例内在的隐性价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实现对案例的高效使用。同时,开放的问题也为学生课堂上的小组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了更好的现实条件。学生以教学案例为依托,以开放性问题为引导,通过组内合作、组间交流,真正振荡心灵的共鸣,激发自身内在积极发展的动力,获得自主发展的力量。

四、师生互动的倾心度

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心与心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课堂上师生之间互动的倾心度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倾心意味着用心,代表着真心。教师与学生只有在课堂上倾心互动,教师倾心去聆听,学生倾心去表达,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预期目标。

(一)教师倾心去聆听

聆听是一门技术,倾心聆听则是一门艺术。在主题式案例教学中,当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走进案例去感悟、走出案例来阐述时,教师要学会倾心聆听,用心聆听学生的体会,真心聆听学生的心语。教师通过倾心聆听,鼓励学生去探究,引导学生去表达;教师通过倾心聆听,更深入地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通过倾心聆听,有效地反馈教学效果,不断地反思课堂、醒悟教学,实现教学相长。教师的倾心聆听不仅体现了对“人”尊重的价值取向,更是一种实践策略。只有通过倾听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才能知晓他们心底的真实呼声。[4]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只有倾心去聆听,也才能对学生产生相应的“同理心”,才能够站在学生角度去看待他们的困扰,体会他们的喜悦和悲伤,倾听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准确敏锐地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和反映他们的情感状态。[5]

(二)学生倾心来参与

理想的师生互动,不仅要有教师的积极主动,更需要有学生的倾心参与。学生的倾心参与是指学生能够用心地走进课堂,真心地融入师生互动中,用心参与、真心表达。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学生的倾心参与将有力地推动师生互动的顺利进行,从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更为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为学生的心理积极健康发展而开设的,离开了学生,尤其是离开了学生的倾心参与,那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将成为摆设,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五、教学活动的效度

教学活动的效度即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也就是教学活动效果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活动的效度是衡量主题式案例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是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学活动的效度也应该成为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的价值追求。

(一)丰富学生体验是提高活动效度的关键

当前,主题式案例教学之花已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悄然绽放,但不同的教师对其运用和掌握的水平却参差不齐,教师对主题式案例教学的使用情况如何,关键看教学活动的效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的互动活动来进行。教学活动的效度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效果,教师在充分准备专题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更多采取参与式的教学,授课的风格也尽量幽默、轻松,避免简单枯燥的讲授,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实际体验进行学习。[6]

(二)提升教师水平是增强活动效度的根本

教师的教学水平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中明确指出“高校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高校应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学校整体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中,加强选拔、配备、培养和管理。”为响应政策号召,学校首先应该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从教资格审核,严把入口关,同时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后专业培训,并为教师职后专业培训配备专项经费,做到专款专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职后培训不断学习最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更新自身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从而提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的教学胜任力。

作者:王福臣 单位: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团委

参考文献:

[1]张春燕。主题式案例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10).

[2]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出版社,2006.

[3]严卫林。思想品德课主题式案例教学问题设计思路[j].教学与管理,2015,(9).

[4]薛春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特点及其反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4).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带来的8篇《问题学生教育案例范文》,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

热点范文

最新范文

313 134858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