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常州市教育工作总结-ag凯发旗舰厅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常州教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摄事业发展全局,以实现常州教育高位均衡新跨越为目标,紧扣教育惠民工程建设标准和《2008年-2010年常州教育发展三年行动纲要》时序进度,将减负增效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攻坚点和关键点,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着力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大力深化学校主动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和内涵进一步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了应有贡献
2009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常州教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摄事业发展全局,以实现常州教育高位均衡新跨越为目标,紧扣教育惠民工程建设标准和《2008年-2010年常州教育发展三年行动纲要》时序进度,将减负增效作为深化素质教育的攻坚点和关键点,全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着力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大力深化学校主动发展,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和内涵进一步提升,为全市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作出了应有贡献。
(一)科学谋划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着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启动《常州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并于年内形成初稿。规划纲要全面分析了我市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形势,确定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保障措施,并以2012年为界确定了到2020年前后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九个方面的主要工作举措。
(二)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有序推进。天宁区、钟楼区、新北区、戚墅堰区加大创建力度,达到省教育现代化县(市、区)标准并接受了省评估验收。至此,全市所有辖市区均已接受省评估验收。全市投入6.8亿元实施农村中小学千万元以上教育项目16个,完成建筑面积33万㎡以上。推进农村中小学合格学校建设,全市独立建制公办中小学办学条件均达省二类标准以上。
(三)教育基本建设顺利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规划、施工监管和资金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大,刘国钧高职校新校建设一期工程完工、二期工程完成主体,旅游商贸高职校全面竣工,西族中学新校建设工程基本完工,少年宫三期工程完成规划、勘探、工程招标等前期工作。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制定中小学校舍抗震安全鉴定和改造规划,年内基本完成勘察鉴定工作,启动加固改造工程并完成工程总量的9%。
(四)教育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和网络资源建设提档升位,科学整合常州教育信息网和教育政务网资源,建设常州教育门户网站并投入运行,常州教育idc(互联网数据中心)一期工程完成。教育信息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升,全市中小学一级校园网比例达60%,市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达158所,全市生机比11∶1、师机比1.4∶1。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承办省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会课评比活动,获一等奖6个(占全省1/5)。
(一)基础教育质量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主要发展指标保持领先,学前三年教育入学率达101%,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巩固率达100%、99.8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113%,盲聋哑及智障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8%以上并全面实现免费教育。在全省率先实施减负的背景下,我市高中教育质量稳步提升,高考在考生比去年减少近千人的情况下,二本以上进线%,位居全省前列。
(二)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新增省优质幼儿园8所,总数达120所,占比61%以上,就读人数比例72%以上。新增省优质初中11所、省优质小学17所,总数达233所,占比60%,就读人数比例达70%以上。新增省四星级高中1所、三星级高中1所,100%公办高中成为省三星级以上高中,省三星级以上高中达33所,占比86%以上,就读人数比例达90%以上。新增省和谐校园32所、省绿色学校4所、省美术教育实验基地4个,新增市级特色学校96所、绿色学校27所。
(三)均衡公平特性进一步彰显。深入实施“春晖工程”,新增优质精品课200节,总数达800节以上,发放范围覆盖100%的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深入推进“蓝天计划”,全市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普及率100%、公办学校吸纳比例83.87%以上。深入实施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对口支援工程”、城镇骨干教师支教制度,区域内学校硬件设施和教师资源配置基本均衡。全面落实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年内发放帮困助学金3000万元,基本消除因贫失学现象。
(四)评价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深化中考考试制度改革,英语听力口语考试首次通过计算机全自动化处理,中考体育学科增加游泳选测科目,文化课考试首次实行全市统一网上阅卷。推进中考招生制度改革,四星级公办高中招生统招分配名额由35%提高到50%,普高与职校招生比例稳定在1:1左右。在民办初中招生制度改革上进行有力探索,取消书面考试,实行免试录取和面试录取。
(一)基础能力建设切实加强。实施《常州市推进江苏省星级及示范性职业学校建设实施方案》,新增省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2所、省职教和谐校园4所,武进职业教育中心被表彰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市省级优质职业学校达12所,占比75%以上,就读人数比例达90%以上。大力推进实训基地建设,高职有国家级实训基地6个、省级实训基地18个,中职有省级实训基地12个、国家技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5个。职教师资水平不断提升,中职专业教师“双师型”教师比例达60%,“高级工”比例达45%。
(二)内涵特色建设成效明显。职教院校体系和专业结构不断完善,建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1个,建有省高职品牌、特色专业34个,新增省级示范专业5个(优秀等级2个),30个专业全部通过省五年制高职专业建设水平评估。积极探索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高职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4门、省级精品课程44门,中职有省级课程改革实验点12个、省首批职业教育课改实验学校5所。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办学,形成半工半读、订单培养、联合办班、校中厂等人才培养模式,建有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近千个。加强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承办全省职业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现场会,新建市德育名教师工作室4个。
(三)技能与创新创业教育全面深化。会同财政、劳动部门制定并实施《关于加强职业学校技能竞赛工作意见》,举办2009年技能竞赛月活动,积极组队参加全国和省技能大赛,省级金牌从2008年的13块跃升至2009年的28块,国家级金牌从2008年的空白突破至2009年的5块。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常州龙城学生创业科技孵化园”,启动职校创新教育与科教城科研院所的对接工作,举办首届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创新创业大赛,在12所学校开展nfte创业课程试点工作,建成省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基地学校2个,全省创新大赛最佳作品入围数量(37件)位居全省第一。全面实行“双证书”制度,80%以上职校毕业生参加相应工种职业技能鉴定。
(四)促进高等教育和谐发展。高校内涵发展能力切实增强,常州市大学科技园被科技部、教育部评为国家科技园,在常高校新增全国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3项,2位教师获省教学名师奖。召开在常高校产学研工作会议,以常州高校产学研合作服务中心为平台,着力加大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转移。大学生创新水平有新提高,举办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flash动画作品竞赛、平面设计大赛等活动,获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江苏赛区特等奖3项(全省5项)、一等奖2项(全省4项)。加强对成人教育校外教学点的管理、监督与指导,备案审核8个新申报成人高等教育校外教学点,对76个校外教学点进行年审。
(一)体系建构工作逐渐深入。完善推进终身教育的工作机制,出台《常州市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牵头建立14部门(单位)终身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常州终身教育研究中心和终身学习指导中心。成立全省首家社区大学,社区大学、社区培训学院、社区教育中心、居民学习点(市民学校)四级社区教育网络基本建成。辐射效应进一步扩大,全市各类终身教育机构年培训总数达150万人次,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43年。
(二)社区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社区教育优质资源不断扩大,新增省级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3个,全市所有辖市区建成省级以上社区教育试验区。社区教育课程开发、资源整合、队伍培训等工作扎实推进,自主开发课程100门,引进、嫁接课程300门。新市民教育培训切实加强,全年完成文化、艺术、健身、休闲、道德教育培训40万人次。全民终身教育持续推进,第四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共开展5大类400多项公益活动,80万人次受益。
(三)农村成人教育成效显著。加强农村成人教育基础平台建设,新增省级农科教结合示范基地2个(总数达10个)、乡镇成人教育中心校标准化建设市级达标单位5家。切实加强现代农民教育培训,促进村民学校学习活动正常化,开展农民教育讲师团、百场讲座进乡村、农民读书节等活动。积极实施常州市农村新五件实事工程,启动并推进江苏农村成人教育富民五项行动,完成各类农村成人教育培训70万人次、农业实用技术培训20万人次。
(四)社会力量办学蓬勃发展。积极引导和扶持社会教育机构发展,全市有非学历民办教育机构257家,年培训60万人次。加强对社会教育机构的管理、服务和指导,调整、充实社会办学专家咨询委员会,完善社会办学机构分片管理机制。深化社会办学分等级评估工作,新增a级单位7家、b级单位14家。严肃查处社会办学中各类违规违法行为,纠正违规社会办学机构6个,取缔违规办学机构1个。
(一)减负增效初显成效。切实加大行政推动力度,5月份率先在全省推行减负,先后出台《关于减负增效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连续多次召开各层次的减负增效工作专题会议,省、市各项减负规定得到有力贯彻,全市中小学办学行为基本规范。扎实统一思想认识,减负不回头、出路在增效、关键在教师、根本在学生的减负增效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社会普遍认同并支持减负增效。增效行动全面展开,大力加强资源建设,大力推行学案导学,自主开发中学生自主学习网上支持系统,建立“名师导学”教学资源库。举办减负增效校长论坛等活动,学校态度更趋积极,教师教学行为逐步优化,先进经验不断涌现。建立健全减负增效长效管理机制,完善减负举报、情况通报、督查惩处、责任追究制度。
(二)德育工作凸显成效。以加强民族精神教育为重点,不断深化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深入推进生命教育、公民教育、科技教育等品牌建设,承办江苏省公民教育国际论坛(常州分论坛),举办“迎国庆、颂祖国”主题教育、“我爱我的祖国”中小学读书征文活动暨民族精神教育月展评、中小学生命教育周等活动,深入基层、社区和学校开展家庭教育讲座、心理健康专家咨询和现场报告等公益活动130多场,评选表彰首届110名“美德少年”,市教育局被评为江苏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
(三)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召开全市高中课程改革现场推进会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现场会,出台《关于常州市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着力探索课程统整,努力促进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互补融合以及学科之间和学科内部课程内容的整合融通。因校制宜定位课程目标要求和内容结构,科学安排课程内容和教学时间。加强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研究,建立区域教育教学质量目标跟踪评价机制,课程改革实施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四)学生全面发展得到落实。全面推进阳光体育和课外文体活动工程,举办“育苗杯”田径运动会等体育活动,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得到保证。深入推进书法教育“百千万”工程,开展中小学生艺术节、两岸五地少儿书法精品联展等活动,参加江苏省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暨第五届少儿艺术节获49个一等奖。深化科技教育,开展机器人大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电脑制作大赛等活动,获机器人欧锦赛冠军,参加省金钥匙科技竞赛获省特等奖15名、一等奖38名。推进教育国际交流合作,举办“汉风龙韵”中华文化国际学生夏令营等活动,新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1个、聘外资格学校3所(总数达70所)。组织开展全市中小学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2所学校被认定为省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1所学校被认定为国家级示范校(全省2所)。
(一)人事制度改革逐渐深化。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收入大幅度提高,教师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加强绩效考核,出台《关于常州市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绩效考核工作的实施意见》,导向明确、标准科学、体系完善的教师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基本形成。积极稳妥开展岗位设置试点工作,全市6所学校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二)师德教风建设不断加强。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出台《关于系统推进中小学师德建设工作的意见》,在教师资格认定、聘用和奖惩等工作中坚持师德一票否决原则,师德的教育、评价、表彰、制约机制进一步完善,召开中小学师德建设工作研讨会,深入开展“师德建设月”、师德巡回报告会、师德演讲比赛等活动,史绍熙、殷雪梅入选“新中国60年江苏教育最具影响力人物”(全省共20名),34人获全国模范教育等省级以上荣誉,评选表彰常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300人、常州市师德模范50人。
(三)骨干教师培养富有成效。深化教师职称多元化评价,3178名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全市中学高级教师占比达12.07%。推进“五级阶梯”建设,新增市级特级教师后备人才46名、教学能手422名、教坛新秀524名、职教骨干教师45名、职教学科(专业)带头人17名,全市中小学五级阶梯优秀教师比例达25%以上。名师培养大力加强,新建名师工作室20个,邱学华、杨裕前当选“江苏省中小学荣誉教授”(全省共7名),5名教师入选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全省50名)。
(四)教师培养培训举措扎实。建立教师网联教学管理平台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常州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网站并试运行,科学整合并全面实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100多门,积极落实省农村班主任和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专题培训、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暑期培训等省级培训,扎实开展“名师大学堂”菜单式培训、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保健师全员培训等活动,全年近3万人次教师参加市级以上培训。
(五)干部队伍培养注重创新。完善干部教育培养平台,建立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常州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千名中小学校长参加网上学习。切实加强干部教育培训,举办全市校长现代信息技术应用高级研修班、暑期校科级领导干部培训班、第15期小学校长、第19期中学校长培训班,全年共1200多人次校长参加各类培训,出版发行《37位校长的智慧行囊》。建立校长、书记不定期研讨交流机制,积极开展“校长沙龙”、“书记沙龙”活动。中层干部挂职锻炼范围扩展到全市各辖市区,扬州、泰州、兰州、宁夏、新疆阿勒泰等地70多名教育行政干部来常挂职。
(一)依法治教更加深化。全面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市教育局被评为市“五五”普法中期先进单位。规范行政执法和教育行政审批,出台常州市教育局行政调解制度,建立和完善听证制度、信息发布制度等公众参与制度,评选第三批依法治校示范校14所、校务公开先进单位20个。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乱收费责任追究制,加大教育收费专项督查、乱收费整顿查处力度,教育收费举报数量全省最低。
(二)教育督导更加有效。以教育经费的投入和保障为重点,对辖市、区政府开展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和考核,所有辖市区均以较高分数通过省级抽查。以规范办学为重点,对所有辖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进行督导评估和考核,促使辖市、区教育局提升教育行政效能。以教育质量为重点,启动2009-2012年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和职业学校综合督导评估,年内完成97所。以减负增效为重点,开展“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专项督查5次、随访暗查500多次,范围覆盖所有中小学。
(三)全力维护和谐稳定。建立健全教育系统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制度、网上舆情信息通报制度,组建核心队伍,精心开展减负增效、教育惠民等系列报道,良好舆论环境进一步形成。深入开展法制、交通、防范电信诈骗等安全教育活动,深化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强化学生集体出行和接送车辆使用管理,全市创建155所市级“平安校园”、75所省级“平安校园”。以甲型h1n1流感防控为重点着力强化学校卫生工作,新增省级“健康促进学校”银奖学校7所、铜奖学校20所。
据2009年省质监局部分服务行业公众满意度调查报告,我市中小学教育服务满意度位居全省第一。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常州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还面临不少亟待破解的难题。如:减负增效工作虽已全面展开并已取得初步成效,但还存在传统观念根深蒂固、部分学校和教师犹疑徘徊等现象,还需要在以校为主探索增效策略、更好地服务学生自主发展等方面加强探索;教育现代化建设虽已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教育公共投入还不能完全满足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教育均衡公平程度进一步提升,但城乡、区域及各类教育之间发展还不平衡,“蓝天计划”、“春晖工程”等教育惠民工程还有待进一步推进,优质教育资源还没有覆盖所有人群,总量还有待进一步增加;各类人才培养质量虽然进一步提升,但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与常州产业结构的吻合度还不是很高,迫切需要根据产业发展趋势优化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整体水平虽然进一步提升,但优秀教师队伍尚需进一步扩大,名、特、优教师的培养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大等。这些困难和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通过加快发展和深化改革来逐步解决。
主办: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承办:常州市大数据管理局ag凯发旗舰厅的版权所有:常州市人民政府电子邮箱:br/>
地址:常州市龙城大道1280号 (市行政中心)3号楼b座116室ag凯发旗舰厅的技术支持电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