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特稿】“三全育人”“五育并举”:《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美育课程教学案例解析-ag凯发旗舰厅
2021年5月,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全国198所高校的264支代表队参加角逐
2021年5月,在教育部主办的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全国198所高校的264支代表队参加角逐。天大建筑学院的王鹤老师的美育创新案例《依托国家一流课程开展“三念三要三化”教学提升—— 综合高校大学生创意设计素养的实践》在全国评选中获得一等奖。
该案例以国家一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天津市课程思政精品课程《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和《全球公共艺术设计前沿》(翻转)为依托,在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中采用了“三念三要三化”的创新教学方法, 通过对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思政及五育并举的深入研究,强化了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运用唯物辩证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提升了学生全面素养,增强了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本报特邀请王鹤老师为“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专栏撰文,以他主讲的国家一流课程、天津市课程思政精品课程《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为例,阐述他在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中提出的“三念三要三化”的教学方法, 及他通过对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思政及“五育并举”的深入研究,总结出公共艺术课程中美育教育的重要意义,旨在抛砖引玉,进一步健全我校美育教育体系,推动落实美育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科学规范教学评价及学习效果评估,以期深化我校的美育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
近年来,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下,如何提高综合性高校不同专业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需要顺应在线教学、混合教学、智慧教学的大趋势,将兼具不同艺术设计专业特征,涵盖范围广、适应性强的公共艺术专业教学融入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中,坚决结合课程思政,建设形式新颖的艺术设计通识课程。
我负责主讲的《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课程是国家一流课程、天津市课程思政精品课程,在传统课堂授课与混合教学中,有1500名以上的学生参加了该课程学习。这门课程全国范围在线余万人。我讲授该课程从公共艺术的跨学科特性出发,面向不同专业学生,运用以“三念三要三化”为核心的新型教学方法,且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建设,提升学习者综合素质外,有效促进了当代大学生美育发展。经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们出版了11部教材,发表了19篇教改论文;多位同学作业获奖,170余份作业公开出版发表,并获天津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卓越联盟青年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
公共艺术课程从开设之初即为学生美育服务,旨在提升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秉持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思政和“五育并举”的“三念”教学理念,不断拓展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以学生为中心——高校公共艺术设计课程建设要注重学生美育与德智体劳的共同发展,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可测量的认知领域高阶目标,即“课前学生不会的,现在会了”“课前不懂的,现在懂了”“做的不好的,现在水平提高了”。以上内容首先需要我通过课前小测验,方案概念设计训练等来把握教学对象的认知水平,再对其进行科学精细的量化对比。在教育信息技术时代,我们还需要准确把握教学对象的信息技术素养,从而革新以考试等为代表的传统评价方式,注重知识收集、书本阅读、总结交流、实验计划和课程设计等环节的学习成果评定和认定,并在课程结束后,依然保留学习者档案,与之保持联系,提供职业生涯跟踪与持续智力支持,将“以学生为中心”真正贯彻到底。
课程思政——按照“课程思政”的要求,《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设计》课程在教学目标设定、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发挥在线教学新媒介作用,将思政课影响向专业课延伸。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的强大影响力,提高全体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强化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和文化创新意识,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指导,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运用唯物辩证法看待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全面素养;鼓励学生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育并举”——“五育”指“德、智、体、美、劳”的教育。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迅猛发展时期,我们需要培养能够将科学与艺术融会贯通的“新工科”人才,服务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在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下,《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设计》课程结合生态这一被广泛接受的主题,以丰富在线资源为基础,以“通专融合”为目标,活用翻转课堂工具,通过成果导向、开放评价的设计教学,达到所有专业同学都能完成的完整的可测量的认知领域高阶目标的生态公共艺术设计方案。同时该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意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力求实现“五育并举“。例如,该课程在2017年获得天津大学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证明了该课程“五育并举”教学的可实施性。
高校作为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阵地,为落实好新时代学生美育工作,责任重大。高校应重视美育的培养方式和美育教育的成果输出。根据当前美育教育现实情况,结合我国现代化发展大背景,我提出了美育教育中的问题及ag凯发旗舰厅的解决方案,这就是教学过程中提倡的“三要”教学方式。“三要”即成果导向、通专融合和智慧教学3个要点。
成果导向要点——成果导向注重结果的产出,重视能力的达成而非知识的单向传输,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已在我国工程教育中广泛引用。《设计人文——当代公共艺术》课程采用典型的成果导向教学。课程学习结束后,学习者有两部分的成果产出,其一是独立完成一个相对复杂完善的公共艺术设计方案,其二是通过撰写提交课程体会的方式,反映出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艺术创意思维、设计能力、艺术批评能力、不同学科材料工艺运用等能力情况。从社会评价看,有的学生课程作业获得第五届中国高等院校设计大赛三等奖,第二届中国高等院校设计作品大赛优秀奖(3份);超过170份作业在教材、专业期刊上出版或发表。这样的课程成果产出既有效鼓舞了学生的信心,增加了他们的学习乐趣,同时又扩大了课程影响,获得社会对该课程的认可。生态公共艺术设计课程的学习,成功唤起了大家生态保护的意识,同时提高了大家在创作中的审美能力。该课程通过观看大量的案例与实例,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观察能力与创新能力,帮助同学们找到了作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契合点,从而帮助他们创作出更有中国特色的优秀作品。课程团队还保持了对学习者走上工作岗位和进一步深造中的表现跟踪,以更准确评估教学效果。
通专融合要点——本案例的混合教学模式从学生、课程和教材三方面体现出“通专融合”的显著特征。“通”与“专”主要指通识为主、通专之间关系和专业为主三方面。该课程是以公共艺术教育为主并注重学生“五育并举“的发展,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个性化教学,而最终的成果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充分体现了“通专融合”。
该课程准确把握了教学对象的知识水平、认知特点,采用“通专融合”的灵活教学思路,就课程建设来说,针对当前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缺乏新形式课程及与专业艺术教育脱节的问题,将涵盖范围广、适应性强的公共艺术专业教学融入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建设形式新颖的艺术设计通识课程。从教材建设看,该课程系列的11部教材既可作为公共艺术专业的不同年级和不同课程的专业教材使用,学习者可在较短时间内掌握针对具体环境的公共艺术设计方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也可作为高水平综合院校的通识教材使用,充分体现出天大在教学工作中“通专融合”的建设思路,契合“双一流”建设中对通识教育的要求。我在2019年光明日报出版社的专著《慕课背景下公共艺术教育通专融合的案例实证研究》中对此作了更为详尽的解释。
智慧教学要点——在移动互联背景下,该课程团队与主讲教师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最新成果,全程运用智慧教学方法:课上广泛使用“知到”app等翻转课堂工具,活用位置签到、随机点名和互动抢答等教学形式;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进行章测试、讨论等,还可上传课程资料,并利用投票决定设计选题。在大数据时代,平台会依据学生课前预习、课中练习、课后作业的情况自动且精准生成学情分析,节省了教师统计及后续调查的麻烦事宜。智慧教学理念将教室变为“双向透明”,将师生的无效劳动与师生间的无效沟通近乎降到零,使得每位零基础同学在结课时都能够独立完成完整系统设计方案这一高阶学习目标。在平台上,该课程则面向选课的全体学生,且可以反复查看上课资料、查漏补缺;同时充分利用智慧教学平台,及时为同学们推送有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再设计与再创新作品,推送文化、生态、科技等与设计相关的文章,循序渐进地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美育水平及综合素养。
在教学环节中,教学评价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对课程的总结也是为下次开课打下坚实的基础。《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课程推动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发挥美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强调美育在混合式教学中的重要性,科学规划美育在本课程中的课程体系。该课程教学评价要求以下三方面:
培养方案个性化——根据每名同学的特点与学习需求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是《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课程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特点。该课程侧重于对不同专业学生制定作业内容与评价机制,这一教学方法的理论基础来自公共艺术学科的高度交叉特征。通过4-5周师生逐渐熟悉、建立信任,结合课堂表现、群聊与讨论区关注点和提交的创意稿,教师开始为每位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根据专业不同、兴趣方向不同的学生特点,推送相关文物、文化艺术遗产等资料。不同的学生对文化、文物的观察角度也存在诸多不同,比如有的同学对文物的形制感兴趣,有的同学喜欢研究文物的历史等等,而教师的任务就是指导学生在传统文化艺术的提炼、转化、融合上下功夫,结合自身兴趣点了解中华文化变迁,触摸中华文化脉络,将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新时代特色再创新。
例如,一位精仪学院二年级同学,老师通过讨论区和课堂发言发现他性格较为内向,但是他思路新颖。他的创意方案是植物仿生方向,从专业看,他也具有solidworks等专用建模工具技能,因此,老师为他指定的是向专业水平看齐,重点推介同年级、同制图工具同学的范例作业,并尽可能多安排上台汇报以提高自信与表达能力。在这方面,老师也借鉴了当前对慕课教学研究中学习者分为自主型、兴趣型、实践型、依赖型等的研究成果。
教学内容类型化——目前学界虽然还存在反类型学的观点,但分类依然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要让平时并无艺术基础的工程类大学生来说,要认识公共艺术这样一种历史短、但发展迅猛、形式纷繁多样的艺术现象,就更有必要借助类型学方法进行教学内容分类,降低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难度。
但是,这一分类必须具有动态性、可扩展性和多维性,既不能简单基于材料分类,也不能简单基于国别分类。经过深入研究与反复试验,《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课程将教学内容分为8种类型:现成品、二维型、构成型、能动型、景观型、实用型、幽默型和主题型。
通过这一分类,该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了当前世界范围较为经典和前沿的公共艺术实践。8个模块内容各具特色,又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每部分都坚持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优化课程布局、引进较为前沿的国内外案例,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当前国内外的专业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具有时代特征的公共艺术教学。该课程还安排了设计、表现、排版、选题和研究方法等能力的专项辅导。由于所有的教学内容都实现了模块化,因此主讲教师可以根据每一届选课同学的专业、兴趣、能力、进度等变量,自由控制多媒体与课堂讲授内容,从而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激励机制社会化——混合式学习必然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同时也增加了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如何保证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教师认为,一方面要增大学生获得感;另一方面还需要打造合理的激励机制。在现有条件下,依靠学分和宏观层面成绩的激励不够现实,因为学分减少是一个趋势,而一般同学成绩中90分以上的比例都被限定。因此,该课程将评价与社会奖励机制紧密结合,始终鼓励学生作业参加竞赛、出版和发表。
该课程借助移动互联技术的进步,成功探索将艺术专业教育最新成果融入普通高校通识教育的路径,改善人才培养机制,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该课程的考核形式之一是独立完成一个公共艺术设计方案,要求学生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强化作品对社会服务意识,提升作品服务社会的能力。这也是高校美育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
我们在采用了“三念三要三化”的创新教学方法后,初见成效。首先,学习者可测量的成绩在提升。通过跟踪,经过《生态公共艺术设计》课程学习的不同专业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中都体现出更为深厚的人文素养和更强的动手能力,能够用艺术思维和艺术设计理念与工程学习相结合,取得了更为突出的专业成绩。我本人发表了专业教学论文19篇,“中国知网”下载超过600次并多次引用。我们课程团队正在保持对学习者走上工作岗位和进一步深造中的表现跟踪,以求更准确地评估教学效果。
其次,学习者个人感悟与反馈良好。通过查看数百位不同工程专业同学热情反馈后,绝大多数同学都表示通过课程学习,从对艺术毫无了解、到审美素养逐步提升,并且还在利用自己专长进行公共艺术设计创作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欢乐。这反映出该课程的教学实验取得了成功。
我们今后将进一步规范美育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发展体系,根据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到的,针对学生美育的实际需要,积极探索构建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能力培育为重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和艺术经典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结合课程思政的课程建设,不断推动公共艺术课程建设与改革,提高学生的“五育”水平。
作者介绍:王鹤,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博士;教育部课程思政名师,国家一流课程、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负责人;宝钢优秀教师;出版著作30部、论文80余篇,指导学生获各类竞赛奖励40余项。
日前,天津大学教授焦魁团队成功研发超高功率密度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其性能比...
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体会议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统筹抓好科技创新和产业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