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教学反思最新8篇-ag凯发旗舰厅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差异网为朋友们整理了8篇《七律长征教学反思》,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律长征教学反思 篇一
《七律·长征》是xxxx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之时,主席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满怀喜悦和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的一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本着学习是以学生为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教学理念,结合文本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本课设计为四个活动板块:
1、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2、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3、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4、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我这样设计并教学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思考:
1、突出了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从课始到课终,我始终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去自读自悟,读出层次、读出韵味。
2、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行为。我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感受和见解。鼓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倡导个性化阅读,如教学中我始终鼓励学生多读多悟、心灵交融、读入文本、读出个性。
3、正确对待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即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础,人文性蕴含于工具性之中。现在有的课堂教学为了突显人文性,一味强调让学生感悟,而丢弃了作为第一性的工具性,这是极为片面的。所以在本节课中,我既注重传承祖国的语言文字又关注学生的体验和发展,如:对“寒”字的生成、理解。
4、创设了师与生平等对话的氛围。在本节课中我没有不厌其烦地分析、讲解,而是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批注阅读,让孩子们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在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感悟中解决问题,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
5、通过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和课上播放影像资料等手段,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坡度,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铺垫,使得学生对一些重点字词的理解能水到渠成。
由于受能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有偏颇,在教学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像教师的指导还是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等等问题,真诚地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律长征教学反思 篇二
《七律·长征》与我们的生活较远,如何才能将学生引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多渠道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史实、故事等,让他们问身边的人,查阅书籍,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上网观看影视剧等,课堂上我除了介绍一些图片、影视片断外,还简单介绍了长征途中的一些经典故事和经典战例等,如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等长征故事,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与藏族同胞结盟等,使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同时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在课前互相交流,使学生对长征有了一定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接着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背诵,理解诗句内容,从而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和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资料来感受五岭,乌蒙的天险。在感受乌蒙山的高大和过乌蒙的艰难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的爬山经历,然后作对比,让他们结合爬山的感受来体会爬乌蒙的劳累,接着又结合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战士们爬乌蒙山还要背武器和军需物品,还要面临追截的敌人,就更加艰难了。在学生阅读感受后启发学生思考“战士们怕吗?他们是怎么看待的?”紧扣“走泥丸”来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感悟“暖”和“寒”时,我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感受人物心理来理解感悟“暖”和“寒”。同时让学生了解这四句怎样很好地体现一、二句“万水千山”的内容,怎样体现“远征难”的,怎样更好地体现红军的“不怕”精神的,还有三、四两句,怎样较好的体现了这首诗的艺术性等。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我感受到,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还是兴趣不太浓厚,诗歌的理解只是看一些参考书机械地背诵,对于诗歌的内容不是真的理解,真正的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没有和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从学生平淡的诵读中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从自身找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律长征教学反思 篇三
《七律·长征》与我们的生活较远,如何才能将学生引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多渠道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史实、故事等,让他们问身边的人,查阅书籍,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上网观看影视剧等,课堂上我除了介绍一些图片、影视片断外,还简单介绍了长征途中的一些经典故事和经典战例等,如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等长征故事,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与藏族同胞结盟等,使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同时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在课前互相交流,使学生对长征有了必须了解,再透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资料。之后让学生透过多次朗读、背诵,理解诗句资料,从而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和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透过图片资料来感受五岭,乌蒙的天险。在感受乌蒙山的高大和过乌蒙的艰难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以前的爬山经历,然后作比较,让他们结合爬山的感受来体会爬乌蒙的劳累,之后又结合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战士们爬乌蒙山还要背武器和军需物品,还要面临追截的敌人,就更加艰难了。在学生阅读感受后启发学生思考“战士们怕吗?他们是怎样看待的?”紧扣“走泥丸”来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感悟“暖”和“寒”时,我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感受人物心理来理解感悟“暖”和“寒”。同时让学生了解这四句怎样很好地体现一、二句“万水千山”的资料,怎样体现“远征难”的,怎样更好地体现红军的“不怕”精神的,还有三、四两句,怎样较好的体现了这首诗的艺术性等。
透过学习这首诗歌我感受到,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还是兴趣不太浓厚,诗歌的理解只是看一些参考书机械地背诵,对于诗歌的资料不是真的理解,真正的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没有和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从学生平淡的诵读中也能够证明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从自身找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用心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律长征教学反思 篇四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我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必须的了解,再透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资料。
之后我引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课文,让学生了解诗句的资料,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时,我让学生深入学习诗中的比喻句。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让学生说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透过讨论,学生均明白了这个诗句突出了五岭、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但是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说明红军藐视困难,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教学完课文,我让学生高声朗读诗句,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透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此刻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资料,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透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潜力,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的情感。
律长征教学反思 篇五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长征不要说对于现在小学生来讲,是一个遥远的故事,对于我们这一辈也是比较远的,所以要教好学生,首先自己要恶补。课前我阅读了大量的关于长征的资料,了解了长征的历史背景,把一些经典的长征故事打印好发给学生研读,让他们对长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但是让学生通过短短的56个字体会出如此深厚的思想感情却是不容易的',特别是毛泽东的诗——对于学生来说思想感情上有些“深”,不易理解。
本堂课我综合运用课内外学习资源,以读为本,以理解促读,以感情升华读的味。这篇课文我设计在一课时内上完,共分三个阶段:初读,扫除字词障碍。再读:间隔准确把握,读准、读顺。边读边悟:结合合种资源会意悟情,从而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读出诗韵、品出诗情,从而实现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与审美品位的提升,让学生喜爱语文。
课前,让他们欣赏歌曲《长征》,雄浑的歌声立刻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因为有了课前的铺垫,我让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自己所了解的长征,给学生降低了难度,也激发了学生说的愿望。接着我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全诗,用激情感染学生,激起学生读的兴趣。在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了逶迤和磅礴的山的样子,学生很自然的理解了这两个词语,也读出了那个味。“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寒”的意思是本文的难点。通过学生讲述巧渡金沙江的故事,让学生理解了“暖”其实是一种欢快喜悦的心情。观看《飞夺泸定桥》的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形象逼真的理解了“寒”。课中抓住中心句反复吟诵。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由于时间的关系,对于七律这种体裁,没有做过多的讲解,只是通过读去感受韵律美,课后还要更深一层的学习这种写法。
律长征教学反思 篇六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我首先设计了精彩回放,走进长征。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和学生查找的资料中让学生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再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教唱、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但对于现在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有的甚至前所未闻,怎样让学生们感同身受?在课堂上,教学重点紧紧围绕“难”、“不怕”、“只等闲”,同读共赏,进一步感受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在学生充分感知“远征难”之后,再与“腾细浪”、“走泥丸”对比,体会红军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暖”与“寒”是诗中又一个重点,它暗示了红军智取金沙江的快乐与强渡大渡河的悲壮与惊险。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我通过播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深刻理解长征精神。
整堂课以学生的感悟为主,以感带读,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就在这里渗透进学生的思想中。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们对长征的英雄们肃然起敬。
由于受能力限制,我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把握还尚未成熟,在教学中留下了很多遗憾,像教师的指导还是过多,放手的力度还不够;学生读的还不够充分;对“七律”的把握和指导不够好等等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提高。
律长征教学反思 篇七
期盼
我校20xx年全员性一轮听课评课活动已接近尾声,我被安排在12月10日上午第一节课上公开课。在最后一个单元的课文里,我选取了《七律·长征》这一课,因为我觉得毛主席写的这首诗实在是太有气势了,我很喜欢。但全诗仅有五十六个字,这么短短的一首诗,如何才能教好来?我有些许担忧。为此,我查阅了超多的资料,设计出了近五千字的详细教案,还精心制作了,期盼着这次教学能取得预想的效果。
感动
功夫不负有心人,昨日上课时,我看到了令我激动不已的一幕幕:课堂上,全班学生都深深地沉浸在文本里,他们发言是那么富有激情,他们朗读是那么充满感情,他们的神情是那么专注,情到深处,我还看到了许多双噙着泪光的眼睛,听到了他们哽咽的声音
虽然我上课节奏很紧凑,很想一节课上完全诗,但因为我准备的资料太多,的确是需要两课时才能上完的,所以,随着下课铃响,只能无奈地结束在铁索寒那句。当我请孩子们起立离开多媒体教室时,我看到了我如何也没有想到的一幕,他们居然久久地坐在位子上,不肯离去他们很投入,还没有回过神来呢。他们围到了我身边,激动地谈着自我的感受,最后竟不约而同地恳求我再带他们来多媒体教室上完这首诗。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在第四节课时,我又把他们带到了多媒体教室上完了这首诗。看到他们全体起立背诵全诗时激情满怀、壮志凌云的样貌听到有的孩子稚气地说:长大了我也去参军我知道长征精神已经深深震撼着他们幼小的心灵,《长征》这一课已经深深烙印在他们心里,我百感交集,思绪万千。
回味
看着教案,回想这节课,我觉得能取得如此教学效果的缘由主要是:
1、整合创设情境
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开课时,我播放了一段剧《长征》的片头给他们看,片中雄浑的歌声,悲壮的画面,立刻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明白铁索寒那句时,我请他们观看了一段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有的'孩子还流下了眼泪,发言谈感受时都还在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还有那配合诗资料,随着或激昂或凝重的背景音乐展示的一张张图片:金沙江、终年积雪的岷山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2、以读代讲读中悟情
我注重了朗读指导,透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使学生由读生情。
开课不久,我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全诗,用激情感染学生,博得了他们热烈的掌声指导他们读诗时,我引导他们发现七律的押韵规律后,就一句一句地带他们读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时,我进行了引读、分男女读、齐读等,快结束本课的学习时,还请他们在音乐声中一齐起立背诵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在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怀,领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感情不断升华。
3、利用资料巧解难点
我透过资料袋,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结局等状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明白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
回味着这节课,欣慰之余也生几许遗憾,我想假如以后有机会再上这课,我必须会修改一些环节,发奋压缩,让精华凝缩在四十分钟里,仅用一课时,使这首诗的教学一气呵成,呈现出更加完美的姿态!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篇八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 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我在讲这一节课时就特别注重这几点:
一、品读课文,在读中加强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教学建议”的“阅读”部分又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根据这种精神,我在这一课中花很多时间在学生的朗诵上,从读中体会到毛泽东及其领导的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二、采用各种形式增加学生对朗诵的兴趣。
读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都是比较无聊的事,更不用说要他们花很多时间来读,来体会。因此需要设计多种方式去让学生诵读。我还是用老办法,引导学生深入地去领会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整体把握语感,选择恰当的读法。诵读需要强调的是对文章蕴含的思想情感的内心体验,而不是读得轻重缓急的表面形式。我让学生个别读、小组读、接力读,读的次数虽多,但却不让学生感到乏味,我引导学生品诗始终结合着诵读进行,把学生从赏析古诗得到的感受理解通过朗读得以融化整合,保存下来,在头脑中积淀起丰富而鲜活的语言模块,积淀起一种深刻而强烈的语感图式。
三、对比学习,增加理解。
这一课是通过写长征的艰难来突出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因此我采取了对比的方法。每一联都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先写长征的难,我同时也会让学生充分体会这长征的难,再让学生转变思想,让他们知道,红军战士在面对这些艰苦时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
四、视频观赏,升华感情。
现代的孩子多数都生活无忧,根本就不可能去体现长征时的艰辛,所以我以视频这种较为直接的方式来让学生体验。特别是“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部分,如果直接说过这铁索有多艰巨,学生们也是只能从表面的知道。但一旦把红军过这短短的铁索却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时,肯定让他们的心为之一擅,这样的体会会更真实更直观。
五、感情回归,完整体会。
这古诗我都是采用一联一联的去体会,因此到最后应该有一个感情的回归,去完完整整体会整首诗的思想。这时学生都会有一个适应期,就是分开朗诵时还可以,但一旦整体去朗诵时就又会变得乱且没感情,因此必须一边读一边重点提示,这样才能把感情完整表现出来。
在这一节课里,也存在着这些的遗憾:
一、教师不放手,内容显沉闷
我对这个班的了解不足,在设计第一环节时,怕学生会对课文的解释不理解,因此我没有放手让学生自由解释,结果这一环节显得较沉闷。
二、朗诵没延续,感情显形式
学生从头到尾都按照老师的方式去朗诵,而且朗诵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最后的一个练笔环节中,学生原来根本不能把这一节课中学到的感情朗诵应用到平时朗诵自己的作品中去,又显到平淡,因此这一个感情朗诵显得太形式化了。
以上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提供的8篇《七律长征教学反思》,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