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调查报告范文通用6篇-ag凯发旗舰厅
在人们越来越注重自身素养的今天,大家逐渐认识到报告的重要性,其在写作上具有一定的窍门。我们应当如何写报告呢?差异网为您精心收集了6篇《保险调查报告范文》,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保险调查报告 篇一
保险改革既势在必行,又任重道远。如何在全力支持事业单位推进改革和尽量保障广大群众基本利益这两个方面,搭建一座和谐桥梁,实现二者的双赢?带着这样的思考,我选择了农林渔工的养老保险改革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和认真解剖。
一、情况复杂市直事业单位农林渔工主要分布在**林场、**林场(即市林科所)、市农科所和市水产良种场四家单位,共445人,其中在职农林渔工256人,已退休农林渔工189人;市农科所还有移民农工144人,其中在职115人,已达退休年龄、人事未办理退休手续29人;其中市水产良种场20名渔场工人已于20**年12月按工龄每人每年1209元,另加1万元养老保险费实行了“买断”。未参保的农林工人数较多,情况复杂。
1、政策依据不足。全省是从1996年元月起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依据是**文件,只明确机关事业单位的国家干部、全民固定工、劳动合同制工人和人事、工资关系挂靠在机关、事业单位或在人才交流机构的人员为参保对象,而农林渔工不属于此参保范围。但这四家单位的农林渔工相继进入被冠以“事业单位性质”帽子的事业单位工作,因而不属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范围。致使这些人一直被排斥在两个养老保险之外。他们强烈要求比照同单位职工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但政策依据不足,因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全国没有统一的政策,全省仍处于试点阶段。
3、身份参差不齐。这些农林渔工中既有建场初期的老资格,可以追溯到50年代,又有自然增长的;既有棉科所、旱科所和农科所合并而来的,又有从外地移民而来的;既有下放知青,又有从外省区调入的;既有编制部门签发编制计划、劳动部门批准招收的,又有主管部门批准招收的;既有按事业单位固定职工管理的,又有分配给土地按农民对待的。若按资历深浅、年龄大小、进场时间长短确认其身份,无法做到公正、公平,相关职能部门也不好操作。
4、收入来源不一。**林场每年财政拨款105万元,无自营收入,人平每月338元。**林场每年财政拨款104万元,自营收入15万元,人平每月661元。市农科所每年财政拨款120万元,科研经费10万元,人平每月374元。水产良种场每年财政拨款10.5万元,自营收入5万元,人平每月431元。
二、问题突出
2、生活无助。这些农林渔工虽然高高兴兴地在人事部门领回了退休证,却没有享受到应有的退休待遇;虽然按时,却不能足额领取退休费,仅为正常退休费的57%左右,**林场和河洑林场农林渔工人平退休费分别为450元、600元,市农科所最低,仅为200元,该单位移民农工到退休年龄,只能享受一次性补助300元;**林场在职不在岗的农林工,单位仅仅发给每月50元生活费,远远低于城镇低保水平。
3、心理失衡。这四家单位的国家干部、固定工和合同工都已在机关事业单位参保,其中**林场已实行了社会化发放,退休人员人平领取基本养老金分别为975元、1243元、1077元和845元,而退休农林渔工(除水产良种场退休渔工外)仅为450元、600元、200元,对比同一单位农林渔工退休费相差一倍以上,最多的相差5倍以上。收入差距过大,心理严重失衡。
4、缴费无力。**林场、河洑林场和市农科所的246名农林工,全年需缴纳养老保险费731676元,而已参保的国家干部、固定工和合同工每月需缴纳养老保险费33476元,全年需缴4**712元,两者合计共缴纳养老保险费1133388元。若将移民农工计算在内,全年需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在150万元以上,仅凭这几家单位现有财力是难以承受的。
三、积极应对
1、深化改革。坚持养老保险低起点、广覆盖的原则,采取先改制、后参保的办法,推进市直事业单位农林渔场改革。参照湘政办发[20**]7号文件,先将这几家单位改制转企,将在职和离退休人员整体划归市劳动社保处管理,未参保的农林渔工统一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移民农工享受国营企业“两个置换”优惠政策,进入城镇企业基本职工参保范围。
保险调查报告 篇二
关键词:基本养老医疗工伤失业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素有太湖明珠之美誉的*,是全国十五个中心城市之一,同时也是中国十大经济活力城市之一。这里人杰地灵、气候宜人、交通便捷、生活富庶。优越的自然环境,繁荣的经济基础,以及和谐宜人的社会氛围,每年都吸引着大量外地农村劳动力来锡务工。作为一个经济发展快速的城市,作为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其乡镇企业也迅速蓬勃发展,劳动力需求量急剧扩张。其中*市佳盟服饰有限公司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该公司位于*市胡埭镇,是一家小型的乡镇企业,由于服装企业的特殊性,许多当地劳动力都不愿意加入,所以外来民工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在本企业有二十多名员工,其中除了老板自己的亲戚之外,其余都是外地民工,如何管理好他们,也着实让老板大伤脑筋,为了规范他们的行为,企业和他们签订了劳动协议,协议大致如下:双方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本合同,规定了合同期限,期满后双方有意可以续签;乙方同间厂方的工种安排,应遵守各项劳动纪律及规章制度,执行劳动安全规程;乙方不能胜任工作的、违反规定的、严重失职造成重大损失的、患病或因非工伤有能从事原工作的、有违法犯罪行为的,甲方可以解除合同;合同期间职工工资按规定支付,乙方在合同期内自动离厂的,需扣工资500元,作为厂部补偿损失;乙方在工作期间,不准饮酒,酒后不得上班,酒后上班造成事故,后果自负;乙方在工作期间,不得偷盗工厂任何物品,一经发现,按情节轻重,予以处罚等。
综述上面的合同协议,不难看出,企业是本着自愿平等的态度订下了此劳动协议,在整个协议中,对工资,,工作年限都作了一定的规定,然而对员工除了义务,好像没有什么应该享受的权利,特别是在此协议中,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及外地民工关于养老保险的问题,*市从20*年开展大规模的扩面工作,市人大和市政府发文明确规定,城镇企业招用1个月以上的,不论户口性质,都必须签订劳动合同和办理社会保险,20*年,市委又提出了用三年时间,把农村各类企业及其职工全部纳入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目标。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企业在合同中没有明确规定养老保险的问题呢,是企业自身的,还是外来民工自己不愿意参保呢,为了了解服装厂外地民工的参保状况,近期做了一次农民工养老保险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各项保障政策的逐步落实,本厂外来民工的生存状况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改观,厂里提供食宿,水电费都由厂里承担,但同时也发现,由于观念和制度的桎梏,外地民工的参保状况仍存在急待提高的地方,应当引起厂部领导的密切关注。在服装厂工作的绝大多数员工为青壮年劳力,跃出“家门”很大一部分动力来自于经济上的需求,调查问及外出务工最大的原因时,大多数人选择“多挣钱,改善生活”,外出务工已成为外发民工增收的主要渠道,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家里都希望他们多挣点钱回去养家糊口,所以多挣钱是他们外出务工的主要目的。
谁都不能否认,农村出身的工人与城市出身的工人应同样对待,应一视同仁,但实际是天壤之别。他们的劳动条件很难得到公平的合法的对待,他们的社会保障权益得不到公平体现,他们的子女教育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他们在别的城市更享受不到公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究其原因,一是体制障碍;二是政绩考核标准障碍。市场经济必须逐步改变这种局面,因而体制要创新,政策要调整,法治要跟上。这种调整是利益格局的调整,这种创新是符合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的创新,在调整和创新过程中解决“外地民工”问题。在调查中问及是否想参保时,多数人表示不想,问及原因,大多数人都表示服装厂是流动性最大的单位之一,今年虽然在这里干,但是至于以后会不会长期在这个企业干,谁都不会对此保证,因为出来打工都希望能多挣点钱,所以哪里工资高就往哪里去也就成为理所当然,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对是否参保不抱太大的希望,再者他们工资低,参加社会保险的意识也不强,“依靠儿女防老,依靠土地养老”的养老模式根深蒂固的嵌在他们脑中,一代又一代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
农民工长期在外务工,受勤俭节约的饮食,工作强度大和经常加班加点的劳动等诸因素的影响,难免有头痛脑热的时候,面对昂贵的医疗费用,农民工更多的采取"大病拖、小病扛"的态度由于外来农民工没有医疗保险,医疗无保障,医疗保险覆盖面低,他们有病不敢轻易上医院。而农民工生病不愿上正规医院看病的主要原因是医疗费用太高,近一半的农民工生病后无力承受高额的医疗费用,不敢轻易去医院看病,小病能熬则熬,实在熬不过了,才选择自己到药店或个体诊所去看病或买药,如果得了病情较重,一般都选择回老家治疗,因为对他们来说,*的生活水平较高,费用较大,而相较之于*,老家的各项检查治疗费用较低。据了解,目前外来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费用要占年收入的17%左右,而城镇职工参加社会保险的个人支出约占工资比例的7%,最高也不过10%,这种不平等让本就处于弱势地位的外来农民工难以接受。
再者由于尚未实现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如果农民工要异地转移保险金,则只能转移个人账户部分,即相当于自己的没有利息的储蓄,企业和社会统筹部分大都不能转移,而输出地也没有接受农民工养老保险的衔接措施。“农民工具有流动性和短期性,他们人走了,顶多只能带走自己缴纳的那一部分,只占其养老保险金的30%,他们很难享受到足额的养老保险金。其次,很多农民工也不愿意买养老保险,因为他们不大可能在一个企业干15年,而即使满了15年,离开打工之地时,仍然很难享受到。尽管农民工对公共财政的贡献也十分巨大,但他们并未享受到公共财政带来的相应的福祉。周庆行认为,这是计划体制遗留下来的一个制度缺陷,在二元经济结构下,“农民工”存在了20年,直接导致“一城两制、一企两制”,而在社会福利上又往往优先考虑城市人口,包括养老保险问题,因此,除了财政、税收等体制需做调整外,必须对具有某种经济待遇和社会福利的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只有这样,农民工才能真正享受到养老保险。对于异地转移问题,必须实行全国统筹,办理统一的保险卡,将农民工个人、企业和地方统筹部分都打进卡里,一旦离开,所有账户也随人走,接受地区的社保部门也不难办理转移手续。“要想靠企业主的良知来推行养老保险是不现实的,因为有80%的企业主不赞成为农民工购买养老保险,”现在开始全面推行农民工的养老保险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应当“逐步推进、区别对待”。
具体而言,企业首先是对劳动关系比较稳定的农民工,如技术骨干、管理人员等,可与当地职工并轨,享受同等的养老保险待遇,由当地政府组织实施。
其次,对于大量流动性强、工期较短的农民工,可以从工伤、大病的养老保险开始,这对他们而言,更为紧迫也更易接受。
再次,养老保险可以采取“低进低出”,降低门槛,扩大覆盖面,尤其企业缴纳的部分,可以考虑降低至10%左右。再一点就是关于养老保险的异地转移问题,对于异地转移问题,必须实行全国统筹,办理统一的保险卡,将农民工个人、企业和地方统筹部分都打进卡里,一旦离开,所有账户也随人走,接受地区的社保部门也不难办理转可以采取全国联网的方式,通过商业保险等渠道,实现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发放。
同时,要严格执行劳动合同制度,切实履行最低工资标准。本次调查发现,*市佳盟服饰有限公司不与农民工签订合同的现象倒是没有,但是,在合同工中没有明确规定外来民工参保的事情,由于没有劳动合同规定的保护,导致外地民工在和企业发生参保纠纷时,利益受到损害。因此,应切实规范企业的用工制度,按照平等自愿的原则和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享受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有了这层保护伞,他们基本权益才会得到根本保障,外地民工“工伤、医疗、失业和养老”四大保险缺失问题才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
保险调查报告 篇三
【关键词】养老保险 满意度 养老方式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500份,回收率100%。在问卷调查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入户及随机调查两种方式,当场填写问卷,当场回收,此次调查从问卷的设计、方式的选取到数据的收集、处理都是以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为前提,因此,此次调查的结果具有较强的可信度。但本文由于篇幅所限,因而仅就养老保险制度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调查结果基本情况的阐述
第一个问题到第五个问题都是调查受访者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男性250人,女性250人;其中18至30岁90人,31至40岁95人,41至50岁105人,50至60岁100人,61岁以上105人;现在或曾经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125人,国有企业130人,私营企业125人,自由职业或无业120人。在这一部分的调查中,对是否参加养老保险这一项的回答中,选择参加的受访者有425人,就调查结果而言,覆盖率已达到85%,而且从调查中可以看出,选择没有参加养老保险的受访者,年龄大部分集中在18至30岁自由职业或无业的人群中。
第六个问题开始是对养老保险基本情况的调查。问题六:“您对当前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满意吗?”有180人认为满意,有195人认为一般,有125人认为不满意;问题七:“您对养老保险的具体政策是否了解?”有95人选择了解,有130人选择一般了解,有275人选择不了解;问题八:“您对现阶段养老保险中个人缴纳费用的额度负担是否困难?”有256人认为没有困难,有121人认为有点困难,有123人认为负担沉重;问题九:“您认为现阶段的基本养老保险是否能够满足您的养老生活需要?”有185人认为基本能够满足,有315人认为不能满足,待遇水平低;问题十:“您是否投资了其他方式的养老保险?”有255人选择没有投资其他方式的养老保险,有185人选择购买了保险公司的商业养老保险,有60人选择其他;问题十一:“您更认可以下哪种养老方式?”有92人选择自我养老储蓄,有180人选择家庭养老,有23人选择养老院养老,有205人选择缴纳养老保险养老;问题十二:“您认为目前养老保险运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178人选择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低,有32人选择个人缴纳的费用高,有219人选择养老保险宣传力度不够,不能及时了解详细情况,有71人选择养老保险的投入力度不够。
二、调研结果分析
通过调查分析,只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对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满意,认为一般和不满意的人占了受访者的三分之二,从总体上看,受访者对当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满意程度较低。另外受访者对现阶段养老保险个人缴纳费用负担是否困难这一问题的回答中,虽然有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困难,受访者基本上对养老保险个人缴纳的费用表示可以承担。但是还有三分之一的人认为有负担。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在我们不断努力推进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应该更加关注经济困难的人群,并通过调研等多种不同的方式及时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上下功夫,不断完善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制订适合各个群体的缴费额度,提高民众的满意程度。
同时,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受访者对当前养老保险制度的具体情况了解程度较低,仅仅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受访者了解养老保险的详细情况,其余五分之四的受访者认为自己了解一点或完全不了解,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缺乏详细的了解。本次调查问卷也对当前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调查,有近一半的受访者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养老保险宣传的力度不够,人们不能及时了解政策的详细情况及政策变化。作为社会保障制度中的核心部分,养老保险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应当做到人人知晓、人人了解。因此,应当采取措施,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信息平台,加大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民众对养老保险政策的了解程度。
本次调查除了对一些基本情况的调查,还就受访者更认可哪一种养老方式做了调查。受访者最认可的养老方式主要集中在家庭养老和缴纳老保险养老这两种方式上,各占受访者的三分之一,只有少数的受访者选择自我储蓄养老和养老院养老。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其它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结构由原来传统的大家庭转变为“4-2-1”型家庭结构,即两个大人抚养四个老人和一个孩子,养老负担沉重,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养老需求,虽然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可缴纳养老保险养老,但另有三分之一的受访者选择了家庭养老。调查可见,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还是占了很大一部分,面对沉重的养老负担,养老院集中养老及社区养老等多种模式的养老方式越来越来成为未来养老的主流,因此,加强养老院的投入,增加养老院的数量,并大力宣传和提倡养老院养老等区别于传统养老的养老方式,对于缓解愈来愈重的养老压力有积极的意义。
本篇调查报告是对实际调研材料的归纳和分析,但是由于问卷的设计及篇幅的限制,仅就养老保险的一些基本情况作了简要的分析,希望能为现行养老制度的实施作一点贡献。
参考文献:
[1]白维军。内蒙古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7,(5).
保险调查报告 篇四
2005年,**县规定统一为所有在职在岗村干部办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投保标准为:村党支部书记为2000元/年,村主要干部为1400元/年,村一般干部的为1200元/年;在保费承担比例上,县财政、镇财政、村干部个人分别承担40%、35%、25%。这样每年投保金额为220万元,其中县财政、镇财政及村干部个人分别承担88万元、77万元、55万元。随着经济的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的推进,这一保险机制越来越呈现出一些弊端。
一是农保稳定增长机制不健全。据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咨询了解,几种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都有一定的增长机制,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农保)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以下简称企保)相比增长幅度差别很大。增长幅度主要与缴费基数有关,缴费基数大,参保人受益大。农保缴费基数根据上年度本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定比例确定(2008年度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81元/人),企保缴费基数按照上年度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确定(2008年度平均工资为20286元/人),全县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远高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再从实际看,企保投保标准确实按照规定,年年递增,我县村干部的养老保险缴费基数这几年一直没有调整,这势必影响将来村干部的生活保障。
二是农保养老金保障程度低。农保与企保在这方面差距特别明显,参加企保的退休人员因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加之国家采取措施缩小企事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差距,近几年连续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仅2007年退休职工养老金国家调高近20%,2009年元月又调高11%左右,近五年来城镇职工养老金增加了近一倍。而农保则不同,增长速度慢。如一个村党支部书记2005年开始按每年2000元的标准缴足15年,本金为30000元,其退休领取养老金的标准为300多元/月;如果他参加企保,2005年投保标准也在2000元左右,虽然缴费基数逐年增加,但养老金发放标准却能达到800元左右,并且将来逐年增加。
三是农保享受不到国家财政补贴。我县财政困难,是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县,每年省财政都补贴企保基金缺口四千万元左右,这是企保得以正常运行、参保人数逐年增加的主要因素。而老农保基金管理机制则是以收定支,国家财政还未实行补贴政策,它近似于参保人的自愿储蓄行为,必然没有吸引力,近两年实际参加农保缴费人数只有4000多人(含村干部1600人左右),每年缴费总额不到360万元,累计5000万元。
二、提出村干部农保转企保的理由
企保政策调整让村干部农保转企保有了可能。前些年,企保政策规定比较严,村干部办理企保还有一些制度上的障碍,但这几年,国家对企保政策作了一些调整,这些调整让村干部农保转企保有了可能。2006年3月我省出台了苏劳社险[2006]2号《关于乡镇企业参加养老保险有关问题的意见》,乡镇企业职工可以参加城镇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以前已经参加农保的参加城保后,可以选择“折算”、“补差”、“封存”等方式衔接两种养老保险关系。这一政策让农保转企保业务有了规范。2007年后企保对象又扩大到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灵活就业人员,这为将村干部作为参保对象提供了参照依据。在缴费时限上,现在又规定累计缴费年限必须达到十五年以上、连续缴费年限必须达到五年以上,这就说明补交年限可以达到十年,这又让我县绝大部分现任村干部可以通过补交的方式办理企保。
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需要将村干部农保转企保。村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具体承担着发展农村经济、带领农民致富、落实惠农政策、规划建设农村公益事业等重要职责,根据中央省市要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包括很多方面,而村干部养老保险则是村干部激励保障机制的一个重要内容。客观来看,村干部的工资报酬偏低,,而且一时难以解决,所以目前村干部对他们的养老保险问题关注程度和个人诉求较高。在到农村调研时,在县召开“两会”时,很多村干部就一直提出这一问题,要求农保转企保。由于这一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致使村干部顾虑重重,不能安心工作,不能尽职服务,甚至出现了一些村干部流失现象,村级后备干部更是难以培养,影响了村级基层干部队伍稳定,影响新农村建设。
收入水平提高使村干部农保转企保有了经济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农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而且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逐步转变为现在的社会养老保险方式。由于2004年实行村干部竞聘上岗,村干部人数下降幅度很大,同时省级到村财政转移支付村平也比原来提高了4万元,这些都使得村干部实际工资逐年得到增长,目前村干部年均报酬己达到一万元以上,要求村干部从工资中拿出1000元左右用于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压力不大。从财政承担的总额来看,全县1600名左右的村干部若全部参加企保,全县县镇财政约需承担保费320万元,这仅比参加农保多承担150多万元,县镇财政完全有这样的经济承受能力。
三、村干部农保转企保的对策建议
1、农保转企保的对象为全体在职村干部。据调查,目前实际参加保险村干部人数1581人(女性280人),其中村支部书记236人,不到15%;村主要干部649人,占41%;村一般干部696人,占44%。如果只是把村支部书记一人或村四名主要干部纳入企保范畴,其他干部未一并转入,就不能一次性解决所有村干部的后顾之忧,势必会影响大多数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不利于工作开展;如果仅仅只是为村支部书记或村主要干部办理转保,那么以后每个年度都会有村干部职务调整,有的是一般干部调整为村主要干部,有的是村主要干部调整为村一般干部,这样全县250多个村1580多名村干部每年转保调整面较大,势必带来很大工作量。
2、参加企保的保险经费以财政补贴为主。一是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经费本身就由财政作保障。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了村提留、乡统筹,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经费主要由财政转移支付解决,目前我县平均已调整到10万元/村;况且今年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途径,形成村干部报酬及养老保险保障机制”,省相关文件更明确提出“县级财政要将村级经费纳入县级预算,确保村级经费足额到位”。村干部养老保险是村级组织正常运转的一个方面,其经费来源应以财政承担为主。二是村干部所承担的工作有很多是政府行政性职能,如计划生育、征兵、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等,以财政为主为村干部投保理所当然;三是我县村级集体经济本来就比较薄弱,要村级组织再安排一块资金解决村干部养老保险问题会加大村级运转难度,况且上次农保村级组织也没有补贴。
3、村干部转入企保时缴费基数实行低标准。企保缴费基数原则上以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28%为准(2008年我县为4711元),但也可以按最低投保标准进行(2008年我县为3240元),考虑到财政承受能力和村干部个人交费压力,建议村干部投保基数实行“低标准、广覆盖”。虽然是低标准,但只要全县工资水平提高了,村干部投保基数也会相应提高,且今后随着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增加,村干部投保基数经审批后也可适当提高标准。在缴费比例上,原则上按投保基数的28%缴纳保费,保险经费由县、镇财政及村干部个人共同承担,同时体现村干部不同职务之间的差别,村干部职位高的,个人承担比例低点,村干部职位低的,个人承担比例高点,但原则上个人交费比例不超过50%,其余部分由县镇财政平均承担。
保险调查报告 篇五
关键词:保险;保险意识;市民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3-0054-04
保险意识是人们关于保险的思想、观点及心理反映,它体现人们对保险概念、性质、职能作用的认识及由此产生的理论观点,以及对保险的需求、感觉和评价。[1]一个健康完善的保险市场,不仅要有符合公众需求的保险产品,还要有完善的市场主体―保险公司、中介人、投保人。其中,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是保险市场的供给者,为保险市场提供保险产品,而投保人是保险市场的需求者,是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商业保险快速发展的今天,保险作为公众转移风险的手段之一,公众的保险意识又是决定公众是否认可通过保险的方式来转移各种风险,从而最终决定我国保险市场能否持续快速发展。充分了解公众保险意识现状,并逐步提升公众保险意识对于保险业的做大做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北京市保险业现状
截至2008年底,北京市保险市场有保险分公司67家,在北京市直接经营业务的总公司10家,共计77家,比年初增加8家,比2000年增加68家。其中产险公司28家,寿险公司45家,政策性保险公司1家,再保险公司3家。
近3年(2006-2008年),北京市的保费收入在保监会37个统计机构中(包括不含港澳台的全国31个省市、5个单列市和集团总公司本级)一直名列前5名。特别是从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两个指标来看,北京市的保险业发展远远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见图1-图3)。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www.circ.省略/web/siteo/及北京市统计局网站www.bjstats.省略/相关资料整理得了。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www.circ.省略/web/siteo/及北京市统计局网站www.bjstats.省略/相关资料整理得了。
注:由于2005年中意人寿保险与中国石油200亿元的补充养老保险大单,使得2005年北京保险业数据异常。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www.circ.省略/web/siteo/及北京市统计局网站www.bjstats.省略/相关资料整理得了。
二、北京市市民保险意识现状
为了解北京市民保险意识的现状,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北京市民保险意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采用街头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共收回有效问卷505份,问卷涉及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拥有保险的情况、对保险的了解以及对保险的认识和态度四个方面。
1.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街头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对505名路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设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分布如下表1所示。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调查问卷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2.北京市市民保险拥有现状
对于当前北京市民保险拥有状况,本次调查共设计了4个相关问题,分别为“是否拥有社会保险”、“是否拥有商业保险”、“拥有哪些商业保险”和“拥有的保险每年所需缴纳的保费”。
对于第一个问题“是否拥有社会保险”,505名被调查中共有485人回答“有”社会保险,15人回答“无”社会保险,5人回答“不知道”,分别占比96.04%、2.97%、0.99%。对于“是否拥有商业保险”,205人回答“有”商业保险,占比40.59%,248人回答“无”商业保险,占比49.11%,另有52人回答“不知道”,占比10.30%。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北京市市民拥有社会保险,而拥有商业保险的市民仅仅只有四成。社会保险作为市民的一项基本权益和对市民生活的一种基本保障,在北京市已经深入人心。但商业保险作为人们防范风险的一种手段,还没有被大部分北京市市民所接受。
在“有”商业保险的205人中,198人拥有“人寿保险”,162人拥有“人身意外伤害保险”,105人拥有“医疗健康保险”。对于拥有的保险每年所需缴纳的保费,在拥有商业保险的205人当中,56人每年缴费在1000元及以下,86人每年缴费在1000-5000元之间,42人每年交费在5000-10000元之间,另有21人每年缴费在10000元以上。在调查中,有部分被调查者拥有的一些投资型或者储蓄型保险是一次缴费多年受益的情况。
3.对于保险的了解及认识情况
对于当前北京市市民对保险的了解及认识,本次调查共设计了2个问题:“您自认为对保险了解么?”以及“您了解保险信息的渠道方式”。从调查结果来看,选择“十分了解”和“比较了解”者为11.09%、19.80%,而选择“略知一二”及“完全不了解”者,占比48.11%、21.00%。结果表明,只有近三成市民比较了解保险,绝大多数市民对于保险都不太了解。而对于了解保险信息的渠道的回答则有46.73%的市民选择“广播、电视、杂志、网络等各种媒体”,另有19.41%的市民是来自于“保险营销人员的讲解”。
4.对于保险的态度
对于保险的态度,本次调查设计了两个问题:“您对保险的看法”、“您购买保险最主要的原因”。关于“对于保险的看法”这个问题,被调查的505人中,258名被调查者认为保险“可有可无”,占比约51%,126名被调查者认为“保险是骗人的,很反感”,占比24.95%;只有121名被调查者选择“保险是必须的,防范风险,或者投资理财”,占比约23.96%。
对于购买保险的主要原因,已有保险的205名被调查者中,为防范风险而购买保险者所占比例最大,达到31.22%,而紧随其后的是“迫于保险推销人员的纠缠而购买的”,比例也达到了30.73%。选择“为自己以后治病或者养老做好准备”的被调查者仅为13.66%。
三、北京市市民保险意识较低的原因分析
公众保险意识关系到整个保险业的发展,是目前保险事业赖以生存、发展、壮大的基础。只有深刻认识影响保险意识的诸因素,并努力改善影响保险意识提高的社会存在,才能促进广大市民保险意识的提高,进而促进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北京市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保险业的发展处于全国前列,市民的保险意识也强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或地区)人均拥有多份保险来说,北京市市民的保险意识仍然相对较低。有数据表明,香港人均拥有8份人寿保单,日本人均拥有7.3份人寿保险单,德国人均也至少有2张保单。而在中国,每人拥有的寿险保单数量平均值为0.2至0.3张。 北京市民保险意识低下的原因主要分析如下:
1.历史因素
主要是指保险业在我国产生至今,所经历的时间太短。现代商业保险在世界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而我国保险业是在帝国主义列强涌入我国进行经济掠夺时产生的,直到1805年,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发起成立了谏当保安行,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保险业才开始。建国后,在“”运动的背景下,国内保险业又被停办20多年之久,从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至今,还不足30年的时间。北京市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前沿之地,虽然北京市市民与其他省市居民相比,能较快的接受保险这个新生事物,但要在短短30年时间内赶上发达国家几百年对于保险的接受和认识程度显然不太现实。
2.社会文化因素
主要是指社会经济体制及相关政策对公众所形成的风险承担状况的影响程度以及公众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首先,我国长达5000年的农耕文化使得传统的宗族观和家庭观根深蒂固,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人情伦理为主的传统文化,家庭宗族的互助机制成为人们防范风险的主要手段。[2]改革开放以前,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又使得人们养成生产生活都依赖国家或集体安排,各种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对公众所造成的损失,基本也由国家或集体承担,因而商业保险赖以生存的基础――转移风险在我国几乎不存在,因此当时我国的保险业也仅仅只是恢复了业务,但其业务发展十分缓慢,公众对于保险的认识也是十分有限。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公众不得不防范和处理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保险业此时才真正进入公众的视野。此时,北京市依靠全国政治、经济的领导地位,其经济的龙头地位也带动了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北京市市民对于保险的接受和认识程度。
其次,保险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公众文化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对保险的认识和态度。目前,由于市民缺乏对保险的基本知识,认为保险是“骗人的”,或者认为买了保险就万事大吉的错误观念仍然普遍存在。同时,公众面对的保险产品的具体形式就是一个涉及众多专业词汇的保险合同,其中的条款对于普通公众来说难以理解,进而影响到公众对于保险认识的兴趣和难度。此次调查在“不想了解保险知识的原因”这一问题中,有近40%的被调查者选择“保险合同难以理解”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问题。此外,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随着被调查者学历水平的上升,其拥有保险的比例上升以及对于保险的认识和接受程度随之上升也验证了这一观点。
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其市民受教育程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报道,北京市200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标已达到53%,高中生升入大学教育的升学率更是达到了70%,远远高于2006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6%的水平。 市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在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水平的同时,也使得北京市民对保险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大大提升,从而提升了北京市民的保险意识水平。
最后,保险的意义在于长期投保,然而放与当前公众普遍存在的短期利益思想显然格格不入。在调查中,时常有被调查者“花钱买了保险只有得到保险理赔才划算”的话语。其实,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可以看作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保险”一词的诠释。
四、提升市民保险意识的建议
普及保险知识,增强保险意识,促进保险业发展,不仅仅是保险业的重要任务,更是政府与社会的共同责任。总体来说,应当以政府为主导、以行业为主体、以学校为依托、以媒体为载体,做到广泛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真正增强市民的保险意识。
1.以政府为主导
以政府为主导,主要是指政府部门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和督促保险机构确实发挥保险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并引起社会各界重视保险业,从而增强市民保险意识。小到一起车祸,车辆保险能有效补偿车祸各方损失,大到公众场所发生火灾,公众责任保险能对受害公众进行有效补偿,从而化解社会矛盾,保险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的重要作用。然而,时至今日,大多数人只是在发生事故后才想起保险,能做到在风险发生之前就通过保险转移风险、居安思危者还在少数,而人身意外、健康、养老以及财产损失等各种风险依然存在。[3]
2.以行业为主体
以行业为主体,主要是指以保险行业各保险机构(包括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为主体,对市民进行保险知识普及,以增强市民保险意识。市民保险意识的提升,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保险行业,同时,由于当前市民了解保险知识的来源大多是保险从业人员(如保险营销人员的介绍等),因此,保险业各保险机构有责任更有义务在普及保险知识、增强保险意识这一行动中担当主体角色。保险业具体措施包括加强保险行业自身的诚信建设以及加强对公众的保险知识宣传两个方面。加强保险行业自身的诚信建设在于改善公众对于保险的错误认识,促进保险业和全社会之间的诚信互动,为保险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行业协会推动和完善诚信立法和制度建设,制定保险信用评级制度,确立保险各类行为标准,组织编写和实施保险业诚信教育读本。在保险服务过程中加强对公众的保险知识宣传,注重对公众的保险知识普及,把保险知识普及纳入保险服务人员的考核指标体系,强化从业人员的保险知识普及意识;同时编写保险知识普及读本,帮助从业人员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普及大众保险知识。
此外,以行业为主体还可以是以保险业协会为纽带,协调各保险机构一起对市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保险大型宣传活动,扩大宣传影响,形成联动效应。在此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1994年由7家保险公司成立了非盈利组织――生命与健康保险教育联盟组织(the life and health insurance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life),该组织把每年5月和9月分别作为全美“伤残保险意识月(disability insurance awareness month)”和“人寿保险意识月(life insurance awareness month)”,通过广告、消费者媒体延伸、高中及大学保险教育计划、公众服务公告、传单、视频以及网络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公民保险意识宣传和教育活动,并帮助美国家庭作出最优的保险决策以保障其家庭的财务安全,目前已经得到全美140多家保险和金融服务组织(insurance and financial services organizations)的支持。[4]
3.以学校为依托
以学校为依托,是指将保险教育纳入中小学、高中以及大学课程,让公众系统学习保险知识,从小了解保险、接受保险。学校教育是公众系统掌握一门知识最主要的途径,普及保险知识、增强保险意识,须将保险知识纳入中小学、高中以及大学课程体系。具体而言,可以在现有小学《科学》课程中加入保险知识的内容或者在中小学教育中另开设单独的保险课程,而在大学教育中则将保险课程列为大学公共必修课程,改变当前保险学校教育只是保险专业学生“特权”的状况。此外,学校还应与保险机构合作编写公众易懂易读的保险知识读本。
4.以媒体为载体
以媒体为载体,主要是指针对公众的保险知识普及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为载体开展各种保险知识普及活动。学校教育中的保险知识普及只能针对于在校学生人群,保险从业人员的保险知识普及也只能针对于有限的社会公众,而广播、电视、网络等公众媒体则可面向全社会公众,真正实现保险知识的全社会普及。具体形式包括保险广告、保险案例分析,甚至拍摄反映保险从业人员生活的电视剧等等。[5]
普及保险知识、增强公众保险意识,一方面在于为保险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促进我国保险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更在于公众能更有效地利用保险这一方式转移自己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充分发挥保险的作用。当然,普及保险知识、增强公众保险意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循序渐进,逐步进行。
参考文献:
1]李伟民。金融大辞典[z].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张兴,王正峰。影响保险意识四因素[n].国际金融报,2001-06-14.
[3]朱劲松。保险意识之谜及其破解[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8(1).
[4]美国人寿和健康保险联盟教育组织(the life and health insurance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life).网站www.省略/liam/,2009-9.
保险调查报告 篇六
按照党的十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要求,为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城乡居民基本生活,**省政府要求各县区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城乡居保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和各项业务管理规章制度,这就要求各县区要进一步完善城乡居保费征缴机制,推进城乡居保经办管理服务工作规范化、精细化和标准化,按照便民、安全、高效的原则,通过开展城乡居保费代扣代缴,改变人工直接收缴现金方式,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卡功能,减轻基层工作强度,杜绝基金管理隐患,确保基金安全,既是该县现阶段规避工作风险的迫切需要,更是经办机构履行经办管理和服务职能的必然要求。
一、 **县城乡居保现阶段特征分析
㈠公益服务性强
城乡居保是民生工程之一,面对的参保群体以农村居民为主,该县依托乡村两级组织开展政策宣传、业务经办,主要以上门入户的方法引导居民参保。县级经办机构按照政策,经常下乡入村沟通协调、深入了解情况、强化业务培训,打好工作感情牌,目前,没有过硬的激励机制和工作措施支撑工作的开展,带着浓重的公益服务性质,致使城乡居保全覆盖的方针执行力度不够。
㈡经办过程繁杂
根据**省城乡居保经办规程和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经办规程,从参保登记到参保终止整个经办过程所涉业务、财务表册20多张。2014年以前,该县采取集中时间、集中人力直接收缴现金方式开展保费征缴,耗费的表册、票据、人力多,核销票据、保费进账、做实个人账户工作量大且手续繁琐;2015年4月,该县启动社保卡代扣代缴保费工作,采取互联网 社保卡 pos机下村服务的方式,深入宣传、以点带面、积极引导参保人在农商银行网点或助农代办点缴费,由于大部分农村居民初次接触互联网 新形态,呈现出征缴保费宣传解释和引导耗时耗力、保费入专账更及时更安全、业务系统个人账户管理更准确更简便的格局。
㈢财政投入不足
**省城乡居保缴费标准有12个档次,选缴费档次100元参保的可享受政府基本补贴30元,但逐渐增高的缴费档次、政府补贴没有在基本补贴的标准上相应加倍提高,多缴多得的基本政策对参保人吸引力不大,该县大部分参保人选择低标准缴费档次(见下表,截至2015年9月数据);80元/月的基础养老金标准偏低,该县丧葬补助金制度未建立,政府财政的投入与人民对养老的需求远远不足。
二、 **县城乡居保推进中存在的问题
1、激励工作经费严重缺乏。开展城乡居保工作政府和上级人社部门未拨付工作激励经费,乡村两级开展工作由乡镇政府自行设立奖惩措施,增加乡镇财政负担,县级经办机构尚未建立激励工作长效机制。聘用的村级协管员待遇在行政村公共服务公益性岗位中按50元/月人落实,基层工作人员积极性难以提高。
2、广覆盖长效性的宣传有难度。该县山区乡镇较多,征缴保费期间电视台播放的宣传内容很多农村居民收看不到,每年印制的宣传单部分村居没有全部发放到位,参保人主动细致阅读宣传资料的较少,参保缴费档次的提升和缴费方式的改变须深入宣传才能引起参保人的重视,参保人热心关注的宣传内容以养老金调待居多。
3、社会保障卡管理使用不足。从2013年起,该县陆续发放28.1万张社会保障卡,占参保人数的98%,发卡率高但管理使用存在不足。一是全方位专业化的宣传和培训不足。县区片面的发放使用指南、挂标语、出通告的宣传不足以让社保卡深入人心;社会保障卡记录的持卡人社会保障和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及具有银联卡金融交易的功能,专业化的宣传缺乏;持卡人咨询事情,该卡业务经办部门难以解答涉及金融部门的问题,专题培训缺乏。二是目前老年居民使用已激活的社保卡领取养老金,中青年居民使用社保卡代扣代缴保费但大多未激活,社保卡以发挥社保功能为主,其金融功能发挥小,生活层面使用率低。三是持卡居民使用该卡银联功能进行金融交易,一旦卡遗失或损坏补(换)卡时间约一个月左右,势必影响持卡居民领取养老金和生产生活。
4、部门协调工作有待加强。无论采用手工直接征缴保费还是采用社保卡代扣代缴保费、发放养老金,与农商行的合作密不可分。目前,农商银行履行业务的硬件还不够硬,领取养老金和预存保费还没基本实现足不出村,县级经办机构须强化与农商行的沟通协调、提升服务。
三、 **县城乡居保推进中的对策
(一)对政府层面的建议
1、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民生工程是需要公共财政的大力支持,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大幅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一是针对不同的缴费档次,政府补贴金额应拉大距离,促进参保人自愿选择较高的缴费档次,使养老基金的积累额越积越多,条件成熟时,可将养老基金进行投资,实现保值增值[1]。二是基础养老金在十三五计划内实现连续调待,老年居民的收入增加,既改善人民生活,更吸引青年居民积极参保。三是铁公基项目的资本金要求降低了[2],可以合理降低投资门槛,提高投资能力,增加有效投资,加快补上公共产品、公共服务,通过改革促进结构调整和民生改善,加大公共财政对城乡居保的投入,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温暖每家每户,有利于促进国内消费增长。
2、解决工作激励经费。根据参保人数给予至少2元/人的工作激励经费,提高基层工作积极性,保障城乡居保工作长效、有序开展。一是城乡居保保费征缴,无论是采用人工直接征缴保费还是社保卡代扣代缴保费方式,都离不开乡村两级的支持配合,建立工作激励机制必定与经费紧密相连。二是待遇年审目前采取待遇人员与乡村经办人员见面审查的方式开展,随着城乡居保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的不断进步,这种年审方式将不能适应工作所需。据了解,赣州市余都县采取的待遇资格认证系统开展年审工作,很值得借鉴,该套系统中的脸谱识别仪能自动读取待遇人员身份信息和像貌,建立信息库,每年年审只需待遇人员脸朝识别仪视频头就能辩真假,实现科学年审。三是开展基金稽核提高基金的安全,目前存在死亡冒领、重复领取的现象,除了强化日常死亡快报、部门比对工作,还建立了举报制度,但举报奖励须通过激励经费来实现。
3、落实村级协管员待遇。城乡居保日常业务经办工作量大,必须依赖全县334名劳动保障村级协管员,业务工作的落实、完成的质量与协管员的待遇成正比,迫切需要政府财政的投入。
(二)对经办机构的建议
1、年度工作计划早谋划。根据该县今年社保卡代扣代缴保费取得的成效,结合县情,早日谋划下年度的工作计划。一是下年度保费征缴采取代扣代缴模式,今年的参保任务截至9月已完成240440人,占目标任务的96.56%,代扣代缴保费模式基本取得成功,在此基础上再接再厉,为下年度的工作开展打下基础。二是强化宣传,在年底开始发送手机短信、宣传单、电视广告、张贴通告,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促进返乡人员利用春节回家主动到助农服务点预存保费,以便下年度代扣代缴。三是征缴时间建议在每年的1-5月,其中:1-3月参保人自主缴费、4-5月结合待遇年审工作对征缴保费进行扫尾(年审地点可定在金融助农服务点附近),既缩短征缴保费时间,又为新增退休人员及时办理待遇审批手续奠定基础。
2、强化部门协调工作。一是人社部门与金融部门强化沟通,将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及时协商解决,开展好新的业务培训,特别要强化村村通助农服务点责任人的业务学习,形成同步合力。二是政府其他部门补助的各类款项尽量发放在社保卡上,既能提高该卡的使用率,又能更好的代扣代缴保费,实现资源共享。
3、召开季度工作例会。现阶段城乡居保业务经办还不完善,特别是今年保费征缴方式的改变,出现了新的难题。一是在城乡居保制度还不够成熟、业务运行还不够稳定的情况下,召开季度工作例会。二是利用例会把业务经办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社会保障卡发卡及补换卡出现的问题、待遇人员管理新情况等,在例会中听取乡镇保障所的汇报,及时解决或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三是城乡居保新政策、业务信息系统新增模块等,通过例会,以会代训的形式及时传达,提高工作效率。
4、查缺补漏总结经验。城乡居保工作开展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既要符合政策,更要适应农村工作的特点,各工作环节执行完毕一要及时回头看、查缺补漏,二要寻找对策、长效管理,三要树立典型、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第四条。2015年8月17日
[2]人民日报。《降低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促增长》2015年9月12日02版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推进调查报告(2)
xx区是198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市辖县级区,位于xx市城区中西部,版图面积657平方公里,总人口35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万人,辖8个乡镇街办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xx区自去年7月被确定为第三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区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充分结合区情,积极探索,采取五法并举,狠抓落实,卓有成效的推进了全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深入。2016年3月,省人社厅授予区2016年度全省养老保险工作先进单位。截止目前,全区共有城乡居民参保22622人,其中参保缴费13880人,征收保费417.34万元,参保缴费率达99.86%;待遇领取8722人,发放养老金579.76万元,发放率达100%,发卡率100%,已超额完成省、市定2016年度目标任务。
一、主要做法
(二)畅通宣传渠道,营造参保氛围。一是成立政策宣讲专班,进行有声宣传。区人社系统成立了分别由局长、分管局长、经办机构负责人带队的城乡居保政策宣讲专班,深入乡镇村组现场宣讲惠民政策,讲参保带来的好处,取得了较好效果。二是印发宣传资料,进行有形宣传。印制《致xx区城乡居民的一封信》50000份,《xx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文件汇编》5000余本,为群众免费发放;同时,要求各乡镇街道、开发区、村居组悬挂横幅、张贴标语,营造氛围。三是利用手机平台,进行动态宣传。把中央、省市有关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编辑成短小精湛的信息,每日向城乡居民群发一条,加强动态宣传,达到了预期目的。四是开展经办人员培训,进行日常宣传。成立9个工作专班,分片、分点对乡镇、村居经办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充分发挥其入户宣传的骨干作用,促进参保缴费和基础养老金发放工作有序推进。
(四)规范经办重点,促进参保缴费。一是规范经办流程。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工作包括参保登记、保险费收缴、个人账户管理、待遇支付、基金管理、关系转移接续、信息统计、档案管理、稽核内控等环节,汇编成流程手册,免费下发基层经办人员,提高经办质量。二是规范缴费方式。对收缴的方式,采取上门征收、加班征收、典型带动、亲属代缴、政府促缴等多种方式,全力推进参保缴费;对申请参保对象的材料首先由乡镇街道、开发区劳动保障所审核把关,再集中送至区级社保经办机构审核存档;对参保所交费用统一由乡镇街道财政所征收,集中后转账到区级财政专户管理。三是规范待遇发放。根据工作进度和工作实际,采取信息核对一批、确定一批、发放一批的办法,发放待遇统一使用惠农卡,发卡时,由区人社局领导带队、财政部门、金融部门、经办机构派人参加,深入到乡镇街道按花名册现场签字发放,发放率达到100%;四是规范信息录入。按照省、市要求,在抓好参保缴费工作的同时,同步开展参保信息录入工作,目前基础信息录入率达100%,实现了省、市、区、乡四级信息专网联通,提高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五是规范服务行为。组织区、乡镇、村经办人员认真学习居保业务流程,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运作,提高经办服务效率和水平。六是规范基层平台建设。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加强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要求,突出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重点,加大经费投入,扎实推进基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目前,乡镇基层服务中心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已基本到位,办公场所实现了六统一,即统一制作标识、统一配备电脑、打印机,统一订购桌椅、档案柜、除湿机、灭火器,统一安装空调,统一职能、职责、制度上墙,统一工作资料建档。
二、存在问题
xx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开展一年多来,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工作中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城乡居保参保扩面难度加大。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城乡居民认为城乡居保政策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相比,缴费虽然较低,但退休后待遇也偏低,致使其参保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影响,有的甚至参保后又要求退保;二是部分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家庭收入较低,生活有较大压力,虽然每年可最低交100元,但参保畏难情绪大;三是少数乡镇村组干部重视不够,政策宣传不够深入,方法措施还不够灵活,致使村(居)民被动参保较多;四是失地农民数量的增加,补偿安置不到位等问题的凸显,客观上增加了抵触情绪,影响了村民参保的积极性。
2、城乡居保经办队伍素能亟待提高。随着城乡居民参保人数的显著增加,居保经办工作业务量急剧攀升,这对于具体经办人员素能要求来说,也越来越高。但问题是,目前区级经办工作人员10人中,学历偏低(第一学历高中就有6人),年龄结构偏大(平均年龄46.8岁),能熟练运用电脑操作业务的偏少(仅有3人),身体多数处于亚健康状态,工作缺乏应有的活力;乡镇人力资源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不仅人少,还不够稳定,随意变动较大,影响了工作连续性、有效性;村级工作人员多数年龄偏大、业务水平低,且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于应付,导致全区城乡居保工作推进不平衡,城市街道、社区参保情况较好,偏远乡镇参保率相对较低。
3、城乡居保经办基础设施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办公场所不容乐观,基础条件与上级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区级经办机构不仅没有足够的场所创办综合服务大厅,一站式服务基、服务层群众受到限制,而且缺乏标准的档案室,影响了城乡居保档案的提档升级;乡级办公条件拥挤,大小不一,有的仅有一间办公室,既是档案室,也是办公室;村级多数还没有专门的办公室,这些都难以适应当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经办工作需要。二是基础设备不足,信息化建设滞后。随着城乡居保服务对象和服务领域的深刻变化,客观上对居保经办服务信息网络化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目前全区城乡居保信息系统刚刚实现省、市、区、乡四级接轨,基础设备、业务经办手段仍然与信息化建设有较大差距,直接制约了服务水平的提升。三是经办业务程序、基础台账不够规范,影响了工作深入。目前,全区城乡居保业务经办仍处在一种自上而下赶、压式操作模式,基层自觉、常态化的自下而上工作模式尚未形成,且经办手续不规范,初始档案资料不健全,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水平。
4、城乡居保工作专项经费不足。主要原因:一方面,中央、省、市没有下拨开展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专项经费。另一方面,由于财政体制等原因,区级财力匮乏,按照国家、省、市关于新农保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之规定,区政府在经费上虽给予了一定的投入,但结合经办机构日收业务办理和待遇报销所需要的帐、表、册等印刷费用,易耗材和电脑设备等维护费用,社会保险政策法规宣传费用以及信息系统维护费用等开支的实际,还有较大差距,影响了经办工作质量和实际工作效果。
5、稽核任务面临更大挑战。主要问题是:一是部分参保城乡居民居住分散、情况复杂,偏远乡村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门稽核难度大;二是稽核渠道单一,特别是与大型企业东风等公司离退休人员、公安派出所等部门信息比对渠道不够通畅,协调难度大,影响了稽核工作深入;三是稽核手段比较落后,信息化稽核程度不高,再加上区级经办人员少、缺乏必要的稽核专用车,稽核已难以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导致城乡居民养老待遇重领、冒领等问题难以及时发现,不仅给国家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也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三、对策及建议
党的十高屋建瓴明确提出: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调节社会分配的一项基本制度。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要求,这是今后一段时期,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的旗帜、方向、行动指南,我们必须以此来总领、以此来谋划思路和对策。
1、要更新观念明思路。新观念决定新思路,新思路就是新出路。推进并做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以及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着眼于全域稳定、发展的大局,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充分把握城乡居民工作的内在规律,以争先创优为动力,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扩面为主线,突出宣传、收缴、发放、稽核、管理五大重点,强化层级责任、业务督办、培训教育等措施,克难奋进,锐意创新,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水平。
2、要多法并举促参保。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参保覆盖面,做到应保尽保、实现可持续,是做好城乡居保工作的重点。一是以宣传教育为根本促参保。要充分运用报纸、刊物、手机信息平台、网络、宣传单、宣传标语、广播、宣讲团、样板戏等多种方式方法,把专项宣传与常态化宣传、动态宣传有机结合起来,让城乡居民真正明白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的实惠与好处,充分调动其参保的自觉性、主动性,不断扩大参保覆盖面;二是以灵活收缴为基础促参保。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户制宜、因人制宜的原则,按照参保缴费、养老金发放、信息录入目标要求,积极灵活的采取服务上门收缴、培植样板典型带动收缴、鼓励亲属代缴、政府落实养老待遇促缴等多方式,全力推进参保缴费工作。三是以奖惩激励为动力促参保。对参保缴费积极的乡镇、村户、居民,要在创先评优、文明户、文明家庭等评比中优先考虑;要完善奖惩办法,实行以实物奖,或发一定数额奖金,或免交一年保费等方式,调动居民参保的积极性。
3、要强身健体抓经办。提升经办能力、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城乡居保工作的核心。要紧紧围绕扩面、续保目标要求,一是调优配强经办人员队伍,提升经办能力。要本着年龄结构调轻、文化素质调高、业务能力调强、基层经验调丰的要求,采取竞选、交流、下派等多种手法逐步配强区乡村具体经办城乡居保工作人员队伍,务实工作基础。二是规范三级经办程序,推进工作的科学化。村级参保缴费,突出在参保登记、缴费档次、、基础信息采集,待遇领取、关系转移等环节完善程序,确保台账清晰、收缴、发放及时;乡级参保缴费,重点在基础信息录入、资格审查、政策咨询服务、档案资料等环节规范到位;区级参保缴费,重点在参保基础信息的核对入库、、待遇发放、基金的管理、个人账户的建立与管理、稽核与内控、统计报表等环节下功夫,健全机制,完善程序,促进全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信息化建设深入;规范城区居民参保缴费,配合地税部门,规范全区城区居民参保缴费程序,把好参保缴费的核定关,确保居民参保缴费率的上升。三是加大经费投入,提升服务平台建设水平。按照机构、编制、人员、经费、场地、设施六有目标要求,区政府要加大经费投入,重点在区乡村场所建设、信息化建设、宣传培训等方面增加经费预算,确保基层平台建设提档升级,促进工作上水平。
4、要严格稽控强管理。稽核和内控是防止养老退休人员冒领、重领、错领,加强基金安全管理,提高城乡居保工作的有效手段。一是配强稽核人员队伍,要建立人社、财政、金融等部门共同参与稽核工作专班,统筹部门合力,落实稽核专用交通工具、制定稽核计划,明确目标责任,确保稽核有计划深入开展;二是规范稽核制度和工作流程,要按照《社会保险稽核办法》,健全日常稽核、专案稽核、现场稽核、书面稽核等制度,规范参保人数、缴费凭证、养老金发放、生存认证等重点环节,保证稽核深入有效。三是畅通渠道,积极采取电话、深入乡村户、与东风公司、市养老局、公安部门、财政、民政部门、农行等比对信息等方式方法,防止养老退休人员冒领、重领、错领等问题发生。四是健全基金内控稽核机制,建立规范内设科室、业务运行、基金财务、信息系统等内控流程,强化动态监管,严把政策关口,确保基金专款专用,坚决防范和化解基金管理风险,积极建立基金收缴定期报告制度和公示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安全运行。
上面内容就是差异网为您整理出来的6篇《保险调查报告范文》,希望可以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更多精彩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差异网。